|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插图索引 | 第12-14页 |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 ·产品意象造型设计的发展 | 第15-18页 |
| ·信息时代工业设计发生的转变 | 第15-16页 |
| ·感性工学的诞生 | 第16-17页 |
| ·认知科学的引入 | 第17-18页 |
| ·产品意象造型设计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产品的感性意象挖掘 | 第18-19页 |
| ·产品意象造型设计要素辨识 | 第19页 |
| ·产品意象智能评价 | 第19-20页 |
| ·设计认知与产品意象造型智能设计 | 第20-22页 |
| ·设计思维品质评价 | 第22-23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 第2章 基于用户认知思维的产品造型设计要素辨识 | 第26-49页 |
| ·用户意象认知思维特性 | 第26-29页 |
| ·整体组织性 | 第26-27页 |
| ·恒常记忆性 | 第27-28页 |
| ·选择分辨性 | 第28页 |
| ·简约调节性 | 第28-29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 第29-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 ·研究流程 | 第33-34页 |
| ·产品形态要素辨识模型 | 第34-36页 |
| ·产品形态要素辨识的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 ·实例研究 | 第36-47页 |
| ·感性意象挖掘 | 第37页 |
| ·产品意象调查 | 第37-40页 |
| ·产品形态分析 | 第40-42页 |
| ·数据处理 | 第42-45页 |
| ·产品意象造型设计要素辨识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3章 基于用户意象认知的产品意象智能评价 | 第49-65页 |
| ·理论基础与研究流程 | 第49-52页 |
| ·BP神经网络 | 第49-51页 |
| ·研究流程 | 第51-52页 |
| ·模拟用户情感认知的产品意象评价模型 | 第52-54页 |
| ·产品形态意象认知模型 | 第52-53页 |
| ·基于三层BP神经网络的产品意象评价模型 | 第53页 |
| ·基于改良型四层BP神经网络的产品意象评价模型 | 第53-54页 |
| ·实例研究 | 第54-64页 |
| ·产品的感性意象挖掘 | 第54页 |
| ·产品形态分析与意象造型设计要素辨识 | 第54-57页 |
| ·产品意象调查 | 第57-59页 |
| ·基于用户意象认知的产品意象智能评价系统 | 第59-62页 |
| ·数据分析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4章 基于设计认知的意象造型智能设计 | 第65-88页 |
| ·设计思维及其模型 | 第65-69页 |
| ·设计思维 | 第65-66页 |
| ·设计思维模型 | 第66-69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设计思维模型 | 第69-78页 |
| ·遗传算法 | 第69-71页 |
| ·思维数学 | 第71-73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设计思维数学模型 | 第73-78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产品多意象造型智能设计 | 第78-81页 |
| ·产品多意象造型进化设计 | 第78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产品多意象造型进化设计模型 | 第78-81页 |
| ·实例研究 | 第81-87页 |
| ·目标意象与形态编码 | 第81-82页 |
| ·初始参数的设置 | 第82页 |
| ·交互策略下的形态演化 | 第82-84页 |
| ·产品多意象造型智能设计系统 | 第84-86页 |
| ·结果验证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5章 设计思维的品质评价 | 第88-118页 |
| ·设计思维品质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88-91页 |
| ·设计师设计思维品质的比较研究 | 第91-103页 |
| ·设计师A的设计思维品质分析 | 第92-101页 |
| ·设计师B的设计思维品质分析 | 第101-103页 |
| ·设计师设计思维品质的比较分析 | 第103页 |
| ·设计师与广义设计师设计思维品质的比较研究 | 第103-116页 |
| ·设计师C的设计思维品质分析 | 第103-110页 |
| ·广义设计师C-IIDSPMIF的设计思维品质分析 | 第110-115页 |
| ·IIDSPMIF系统的品质分析 | 第115-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 1.结论 | 第118-119页 |
| 2.展望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