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1章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益与行为对象 | 第12-18页 |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益 | 第12-14页 |
| ·对刑法法益的理解 | 第12-13页 |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益 | 第13-14页 |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行为对象 | 第14-18页 |
| ·概说 | 第14-15页 |
| ·争议观点 | 第15-16页 |
| ·本文观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行为方式的认定 | 第18-24页 |
| ·积极不作为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认定 | 第18-20页 |
| ·隐匿、转移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 | 第18-19页 |
| ·逃跑、藏匿 | 第19页 |
| ·隐匿、销毁、篡改材料 | 第19-20页 |
| ·消极不作为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认定 | 第20-23页 |
| ·“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的理解 | 第20页 |
| ·关于支付能力的责任范围 | 第20-21页 |
| ·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的时间界定 | 第21-22页 |
| ·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的证明问题 | 第22-23页 |
| ·特殊情形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性质认定 | 第23-24页 |
| 第3章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严重后果”的认定 | 第24-28页 |
| ·“严重后果”的表现形式 | 第24-26页 |
| ·严重影响劳动者及其亲属正常生产和生活 | 第24页 |
| ·对劳动者使用暴力或进行暴力威胁 | 第24-25页 |
| ·其他严重后果 | 第25-26页 |
| ·暴力和威胁的对象与程度 | 第26-28页 |
| ·暴力和威胁的对象 | 第26页 |
| ·暴力和威胁的程度 | 第26-28页 |
| 第4章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行为主体的认定 | 第28-32页 |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行为主体的一般问题 | 第28-29页 |
| ·自然人主体 | 第28页 |
| ·单位主体 | 第28-29页 |
| ·其他关系中行为主体的认定 | 第29-32页 |
| ·建筑工程劳动关系中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行为主体的认定 | 第29-30页 |
| ·实习关系中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行为主体的认定 | 第30页 |
| ·劳务派遣关系中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主体的认定 | 第30-31页 |
| ·劳务关系中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主体的认定 | 第31-32页 |
| 第5章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处罚 | 第32-37页 |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处罚的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处罚中的行政附属性问题 | 第33-35页 |
| ·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 | 第33-34页 |
| ·对“责令支付”的理解 | 第34-35页 |
| ·对有履行相关义务者的法定从宽处罚 | 第35-37页 |
| ·适用法定从宽情节的基本条件 | 第35-36页 |
| ·减轻、免除处罚事由和从轻处罚事由中特别时间点的理解 | 第36页 |
| ·“可以酌情从宽处罚”的理解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