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序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减刑制度的概述 | 第12-17页 |
·减刑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2-13页 |
·新中国成立前的萌芽 | 第12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 1979 年刑法颁布前 | 第12-13页 |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完善 | 第13页 |
·减刑的概念、特征 | 第13-14页 |
·减刑的概念 | 第13-14页 |
·减刑的特征 | 第14页 |
·减刑制度的意义 | 第14-17页 |
·减刑制度可以促进罪犯的积极改造 | 第14-15页 |
·减刑是一种刑罚执行调控措施,是罪刑均衡原则在行刑中的具体表现 | 第15-17页 |
第2章 我国刑法中减刑的适用 | 第17-23页 |
·减刑适用的原则 | 第17-18页 |
·惩罚和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 第17页 |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 第17-18页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 第18页 |
·减刑适用的条件 | 第18-21页 |
·减刑的对象条件 | 第18-19页 |
·减刑的实质条件 | 第19-21页 |
·减刑的限度条件 | 第21页 |
·减刑的适用程序 | 第21-23页 |
·减刑的管辖 | 第21页 |
·减刑的处理程序 | 第21-23页 |
第3章 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减刑条件不具体 | 第23页 |
·减刑工作中存在不合理因素 | 第23-25页 |
·减刑的程序过于僵化 | 第23-24页 |
·大量案件集中处理难以把关 | 第23页 |
·减刑案件审理方式单一,极易影响结论的公平公正 | 第23-24页 |
·审理程序设计较为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 第24页 |
·减刑的幅度、间隔时间不够科学 | 第24页 |
·罪犯在减刑中的权力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24-25页 |
·减刑制度缺乏监督机制 | 第25页 |
·人民法院的减刑裁定机制缺乏科学性 | 第25-27页 |
·人民法院对于管辖的规定欠科学 | 第25-26页 |
·书面审查的方式不合理 | 第26页 |
·忽视了减刑人员的参与 | 第26-27页 |
·减刑制度无法约束罪犯获得减刑后的行为 | 第27-28页 |
第4章 我国减刑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28-36页 |
·通过立法,科学界定对罪犯减刑的条件 | 第28-30页 |
·建立统一的减刑标准 | 第28页 |
·摒弃单纯以服刑时计分考核结果作为能否减刑的唯一依据 | 第28-29页 |
·充分尊重并赋予当事人的参与权 | 第29页 |
·设立专门的减刑委员会来决定减刑 | 第29-30页 |
·重新设计减刑的程序 | 第30-32页 |
·构建科学的减刑裁定机制 | 第32-33页 |
·减刑适用对象的立法完善 | 第32-33页 |
·明确减余刑的规定 | 第33页 |
·创建合理的减刑撤销制度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