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企业文化及其功能 | 第17-22页 |
(一) 企业文化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二) 企业文化的结构 | 第18-19页 |
1、 从文化层次划分 | 第18页 |
2、 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划分 | 第18-19页 |
(三) 企业文化的功能 | 第19-22页 |
1、 导向功能 | 第19-20页 |
2、 凝聚功能 | 第20页 |
3、 激励功能 | 第20页 |
4、 约束功能 | 第20-21页 |
5、 协调功能 | 第21-22页 |
二、 本溪钢铁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第22-33页 |
(一) 本钢集团概况 | 第22页 |
(二) 本钢集团企业文化体系组成 | 第22-23页 |
(三) 本钢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23-24页 |
1、 “以钢铁力量支撑美好生活”为使命,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23页 |
2、 “人本,人和,致精,致强”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 第23页 |
3、 “尊贤容众,人尽其才”的人才理念,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 第23页 |
4、 “诚信为本,互惠共赢”的经营理念,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 第23-24页 |
(四) 本溪钢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1、 缺乏企业特色及创新精神 | 第24页 |
2、 不重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3、 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文化 | 第25-26页 |
4、 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 | 第26-27页 |
5、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27-28页 |
6、 企业文化形式化 | 第28-29页 |
(五) 本溪钢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9-33页 |
1、 企业自身的原因 | 第29-31页 |
2、 外在社会原因 | 第31-33页 |
三、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基本路径 | 第33-41页 |
(一) 强化企业文化的创新 | 第33-34页 |
1、 观念创新 | 第33页 |
2、 制度创新 | 第33-34页 |
3、 管理创新 | 第34页 |
4、 科技创新 | 第34页 |
(二) 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 第34-36页 |
1、 重视员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 | 第35页 |
2、 重视员工的自主参与和自主管理 | 第35页 |
3、 重视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 第35-36页 |
(三) 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36-37页 |
1、 加强薪酬激励的作用 | 第36页 |
2、 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 | 第36-37页 |
(四) 丰富绩效考核形式与内容 | 第37-38页 |
1、丰富绩效考核制度的内容 | 第37页 |
2、转变绩效考核观念 | 第37-38页 |
(五) 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1、 尊重人才 | 第38页 |
2、 科学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积极吸收优秀人才 | 第38页 |
3、 科学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充分做到“人尽其才” | 第38-39页 |
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动态管理 | 第39页 |
(六) 完善企业文化的“内涵” | 第39-41页 |
1、 正确处理企业“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2、 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提高员工素质相结合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