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 一、谭嗣同《仁学》概述 | 第9页 |
| 二、谭嗣同《仁学》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一)国内的研究情况 | 第9-11页 |
| (二)海外学者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三、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谭嗣同《仁学》成书历程 | 第14-20页 |
| 一、社会背景 | 第14-15页 |
| (一)时代背景 | 第14页 |
| (二)人生历程 | 第14-15页 |
| 二、思想根源 | 第15-17页 |
| (一)传统儒家思想 | 第15-16页 |
| (二)佛学思想 | 第16-17页 |
| (三)基督教思想 | 第17页 |
| 三、哲学基础 | 第17-20页 |
| (一)对传统天下观的认同 | 第17-18页 |
| (二)对“气”本体论的继承 | 第18页 |
| (三)日新观点新解 | 第18-19页 |
| (四)对名实关系的颠覆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谭嗣同《仁学》的核心内容 | 第20-28页 |
| 一、“仁”与“以太”的体用关系 | 第20-21页 |
| (一)“以太”之用 | 第20页 |
| (二)“仁”之为体 | 第20页 |
| (三)“仁”与“以太”的体用关系 | 第20-21页 |
| 二、解构封建社会君民关系 | 第21-24页 |
| (一)抨击君主专制 | 第21-22页 |
| (二)反对纲常名教 | 第22-23页 |
| (三)提倡民本主义 | 第23-24页 |
| 三、大同构想的积极探索 | 第24-28页 |
| (一)大同理想探源 | 第24-26页 |
| (二)《仁学》中体现的大同构想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启示 | 第28-37页 |
| 一、《仁学》大同构想体现中外文化差异 | 第28-33页 |
| (一)理想与信仰 | 第28-30页 |
| (二)乡愿与理性 | 第30-31页 |
| (三)圣贤与英雄 | 第31-33页 |
| 二、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 (一)缺乏对国情的认识 | 第33页 |
| (二)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 | 第33-34页 |
| (三)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的矛盾 | 第34页 |
| 三、《仁学》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启示 | 第34-37页 |
| (一)冲决网罗:从臣民到公民 | 第34-35页 |
| (二)仁与平等:理解、尊重不同信仰的存在 | 第35-36页 |
| (三)通:殊途同归的普世伦理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后记 | 第42-43页 |
| 个人简历 | 第4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