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起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一)多感官认知教学的涵义 | 第9页 |
(二)多感官认知教学的缺失 | 第9-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多感官认知策略理论及其分析 | 第13-16页 |
一、关于观察理论 | 第13页 |
二、关于听觉理论 | 第13-14页 |
三、关于实践操作理论 | 第14页 |
四、生物学科属性与多感官认知教学 | 第14-16页 |
(一)生物学科属性 | 第14-15页 |
(二)生物学科多感官认知教学 | 第15-16页 |
第三章 生物教学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运作的方法过程与原则 | 第16-21页 |
一、方法方面 | 第16-18页 |
(一)利用眼睛看的方式开展生物教学 | 第16页 |
(二)利用耳朵听的方式开展生物教学 | 第16页 |
(三)利用思考的方式开展生物教学 | 第16-17页 |
(四)利用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生物教学 | 第17页 |
(五)利用语言沟通的方式开展生物教学 | 第17-18页 |
二、过程方面 | 第18-19页 |
(一)循序渐进的认知教学过程 | 第18页 |
(二)多感官相互协调配合的认知教学过程 | 第18页 |
(三)多感官互为补充的认知教学过程 | 第18-19页 |
三、要遵循的原则方面 | 第19-21页 |
(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 | 第19页 |
(二)感官体验与教学点有所侧重的原则 | 第19-20页 |
(三)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 第20-21页 |
第四章 生物教学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与效果 | 第21-32页 |
一、实施过程 | 第21-24页 |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 第21-22页 |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 | 第22页 |
(三)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 | 第22-23页 |
(四)课外交流活动的开展 | 第23-24页 |
二、实施调整 | 第24-25页 |
(一)对教学内容的实施进行调整 | 第24页 |
(二)对教学的讲解方式进行调整 | 第24页 |
(三)对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进行强化 | 第24-25页 |
三、实施案例 | 第25-28页 |
(一)案例展示 | 第25-27页 |
(二)案例的基本特征 | 第27-28页 |
四、教学效果分析 | 第28-32页 |
(一)学生课堂表现分析 | 第28-29页 |
(二)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 第29页 |
(三)学生作品制作分析 | 第29-31页 |
(四)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 第31-32页 |
第五章 生物教学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的意义获取 | 第32-34页 |
一、有助于明确学习的目的 | 第32页 |
二、有助于知识的转化 | 第32页 |
三、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 第32-33页 |
四、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条件 | 第33页 |
五、能使学生的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 | 第33-3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4-35页 |
一、结论 | 第34页 |
二、展望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附录 | 第36-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