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条件渗入系群体NJCILP的遗传特征和籽粒性状的关联分析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縮略词表及英汉对照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8页
   ·大豆种质资源概述第14-16页
     ·大豆种质资源的分类及起源第14-15页
     ·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第15页
     ·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第15-16页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16-19页
     ·LD的定义及度量第17页
     ·LD的影响因素及LD衰减第17-18页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第18页
     ·关联分析在大豆研究中的运用第18页
     ·连锁作图与关联分析的整合第18-19页
   ·大豆油脂、蛋白及百粒重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9-22页
     ·大豆蛋白、油脂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9-21页
     ·大豆百粒重QTL定位研究进展第21-22页
   ·植物基因聚合育种分类和发展第22-25页
     ·植物基因聚合育种概念及分类第22-23页
     ·植物基因聚合育种发展第23-25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5-2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8-36页
   ·试验材料第28-29页
   ·田间表型性状第29页
   ·SSR标记分析第29-32页
     ·基因组DNA提取第29-30页
     ·SSR标记分析方法第30-32页
   ·数据分析第32-33页
     ·表型数据分析第32-33页
     ·群体结构分析第33页
       ·基于数学模型的群体结构划分第33页
       ·基于遗传距离测度的聚类分析第33页
   ·关联分析方法第33-34页
     ·连锁不平衡分析第33-34页
     ·关联群体Q值计算第34页
     ·关联分析方法第34页
   ·QTL优异等位变异筛选第34页
   ·优异品系的筛选第34-36页
第三章 大豆条件渗入系群体NJCILP的构建与遗传特征分析第36-48页
   ·大豆条件渗入系群体NJCILP的构建第36-37页
   ·大豆NJCILP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特征第37-40页
     ·经选择的油脂含量性状的变异第37-38页
     ·经选择的蛋白质含量性状的变异第38-39页
     ·未选择的百粒重性状的变异第39-40页
   ·NJCILP群体籽粒性状方差分析第40页
   ·亲本种质在子群体中所占比列与理论预期的比较第40-41页
   ·SSR标记在NJCILP群体中的多样性分析第41-43页
   ·NJCILP群体遗传结构第43-46页
     ·NJCILP群体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第43页
     ·NJCILP群体基于数学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第43-46页
   ·讨论第46-48页
     ·本研究所用亲本材料多样性第46-47页
     ·基于SSR标记的NJCILP群体遗传多样性第47页
     ·群体结构多样性第47-48页
第四章 NJCILP群体籽粒性状QTL关联定位第48-62页
   ·群体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衰减第48页
   ·油脂、蛋白质含量和百粒重关联定位第48-55页
     ·与油脂QTL相关联的位点第48-50页
     ·与蛋白质QTL相关联的位点第50-52页
     ·与百粒重QTL相关联的位点第52-55页
     ·籽粒性状的遗传解析第55页
   ·讨论第55-62页
     ·关联到的籽粒性状位点同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第55-58页
     ·一因多效的标记位点第58-60页
     ·连锁定位与关联定位的补充与结合第60-62页
第五章 NJCILP群体籽粒性状关联位点等位变异分布特点及优异家系的遗传组成第62-74页
   ·籽粒性状关联位点等位变异分布特点第62-67页
     ·大豆油脂含量QTL等位变异的分布特点第62-64页
     ·大豆蛋白质含量QTL等位变异的分布特点第64-65页
     ·大豆百粒重QTL等位变异的分布特点第65-67页
   ·高油脂、高蛋白质含量和大百粒重材料筛选及其遗传组成第67-71页
   ·讨论第71-74页
     ·大豆油脂、蛋白质含量及百粒重QTL等位变异分布特点第71-72页
     ·油脂、蛋白及百粒重之间的相关性第72页
     ·优异等位变异及优良品系的利用潜力第72页
     ·条件渗入系群体的利用第72-74页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第74-78页
参考文献第78-88页
附录第88-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玉米与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
下一篇: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中斜纹夜蛾抗性、叶片茸毛密度相关QTL/片段的定位及茸毛发育相关基因GmTTG1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