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肠道杆菌论文

两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O血清型分子分型系统的建立、两株不同宿主来源的大肠杆菌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一部分 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基于O血清型分型的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第17-10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8-35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第18-32页
     ·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背景第18-19页
       ·食源性疾病第18-19页
       ·食源性疾病的诱因第19页
     ·两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第19-26页
       ·沙门氏菌第19-21页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9-20页
         ·沙门氏菌的危害性第20页
         ·沙门氏菌引发的的疾病爆发第20-21页
       ·副溶血弧菌第21-26页
         ·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第21-22页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第22页
         ·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因子第22-23页
         ·副溶血弧菌的流行性第23-24页
         ·副溶血弧菌的遗传学研究第24-26页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第26-28页
       ·传统检测方法第26页
       ·免疫学方法第26-27页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7-28页
     ·微生物检测的靶基因选择第28-29页
     ·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研究进展第29-32页
       ·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第29页
       ·O抗原的功能和结构第29-31页
       ·沙门氏菌的O抗原研究第31页
       ·副溶血弧菌的O抗原研究第31-32页
  第二节 本项工作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性第32-35页
     ·研究目标第33页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 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分型多重PCR方法第33页
       ·沙门氏菌46种O血清型分型芯片第33-34页
     ·本研究的创新性第34-3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5-55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35-42页
     ·菌株第35-41页
       ·用于副溶血弧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研制的菌株第35-39页
         ·用于筛选特异基因的副溶血弧菌菌株第35页
         ·用于多重PCR特异性评价的其它种属菌株第35-36页
         ·用于特异性验证的实际样品来源第36-39页
       ·用于研制沙门氏菌46种O血清群分型芯片的菌株第39-41页
         ·用于筛选特异基因及芯片评价实验的沙门氏菌第39-40页
         ·用于特异性评价试验的其它种属菌株第40-41页
       ·用于DNA文库构建克隆的受体菌株第41页
     ·质粒第41页
     ·引物和探针第41页
     ·主要酶与试剂第41页
     ·实验仪器第41-42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42-55页
     ·培养基及一些基本试剂的配置第42页
       ·2YT培养基及固体培养基的配制第42页
       ·抗生素和一些酶制剂的配置第42页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2-43页
     ·鸟枪法DNA文库的构建第43-49页
       ·O血清型决定簇的扩增及产物的纯化第43-45页
         ·PCR反应体系第43-44页
         ·PCR程序第44页
         ·PCR产物的检测第44页
         ·PCR产物纯化第44-45页
       ·DNA产物片段化及补平、连接反应第45-47页
         ·DNA产物片段化第45-46页
         ·DNA片段化产物的补平第46-47页
         ·与质粒的连接反应第47页
       ·连接产物电转化及质粒提取第47-48页
         ·感受态细胞制备第47页
         ·电转化连接产物第47页
         ·质粒提取第47-48页
       ·构建的DNA文库测序第48-49页
         ·ABI测序第48页
         ·核苷酸序列拼接第48-49页
         ·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第49页
     ·Solexa/Illumina测序第49-50页
       ·Solexa Paired-end样品制备第49-50页
       ·Solexa双末端测序第50页
       ·Solexa测序序列拼接第50页
     ·特异基因的筛选第50-51页
       ·副溶血弧菌特异基因的筛选第50页
       ·沙门氏菌特异基因的筛选第50-51页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第51-52页
       ·副溶血弧菌多重PCR体系第51页
       ·沙门氏菌多重PCR体系第51-52页
     ·基因芯片的研制第52-53页
       ·沙门氏菌基因芯片的点制第52页
       ·芯片杂交第52-53页
         ·多重PCR产物纯化第52页
         ·荧光标记第52-53页
         ·杂交反应第53页
         ·芯片扫描第53页
     ·模拟样品实验第53-55页
       ·副溶血弧菌模拟样品实验第53页
       ·沙门氏菌模拟样品实验第53-55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55-96页
  (Ⅰ)副溶血弧菌多重PCR分子分型方法建立第55-75页
   第一节 副溶血弧菌O2,O6,O9,O10,O11,O13 O血清型决定簇的分子鉴定和进化分析第55-66页
     ·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决定簇序列的获得第55页
     ·副溶血弧菌O2O血清型决定簇的鉴定第55-57页
     ·副溶血弧菌O6O血清型决定簇的鉴定第57-59页
     ·副溶血弧菌O9O血清型决定簇的鉴定第59-61页
     ·副溶血弧菌O10O血清型决定簇的鉴定第61-63页
     ·副溶血弧菌O11O血清型决定簇的鉴定第63-65页
     ·副溶血弧菌O13O血清型决定簇的鉴定第65-66页
   第二节 特异引物的筛选及多重PCR体系的确立第66-74页
     ·副溶血弧菌13种O血清型特异引物的筛选第66-72页
       ·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决定簇序列分析第66-68页
       ·副溶血弧菌高度相似O血清型序列比对分析第68-70页
       ·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特异引物筛选第70-72页
     ·副溶血弧菌多重PCR体系建立第72-74页
   第三节 副溶血弧菌多重PCR体系性能评价实验第74-75页
     ·多重PCR体系特异性实验第74页
       ·副溶血弧菌和其它种属菌株的特异性检测结果第74页
       ·分离自临床样品中的副溶血弧菌双盲样品检测结果第74页
     ·灵敏度实验第74-75页
       ·DNA灵敏度第74页
       ·菌数灵敏度第74-75页
     ·模拟样品实验第75页
  (Ⅱ)沙门氏菌46种O血清群分子分型基因芯片的研制第75-96页
   第二节 特异引物的筛选和多重PCR体系确立第75-85页
     ·沙门氏菌O血清群特异引物的设计第75-84页
       ·沙门氏菌O抗原基因簇序列分析第75-77页
       ·沙门氏菌相似度较高的几个O抗原基因簇序列比较第77-78页
       ·沙门氏菌和相似度较高的大肠杆菌O抗原基因簇第78-79页
       ·沙门氏菌46个血清群特异基因的筛选第79-82页
       ·沙门氏菌特异引物的设计和筛选第82-84页
     ·用于扩增靶基因的多重PCR的设计和优化第84-85页
   第二节 沙门氏菌46种O血清群探针的设计和筛选第85-88页
     ·特异探针的设计第85页
     ·特异探针的筛选第85-88页
   第三节 沙门氏菌芯片性能评价实验第88-96页
     ·沙门氏菌芯片特异性实验第88-92页
       ·所有的沙门氏菌杂交结果第88-92页
       ·非沙门氏菌菌株杂交结果第92页
     ·沙门氏菌芯片灵敏度实验第92-94页
       ·DNA灵敏度实验第92-93页
       ·菌数度灵敏度实验第93-94页
     ·沙门氏菌芯片双盲实验第94-95页
     ·沙门氏菌芯片模拟样品实验第95-96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96-100页
第二部分 两株不同宿主来源的大肠杆菌O156:H25的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第100-14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121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第101-119页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101-105页
       ·基因组第101页
       ·基因组学第101-102页
       ·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第102-103页
       ·功能基因组学第103-104页
       ·比较基因组学第104-105页
     ·微生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第105-108页
       ·转录组学第105页
       ·转录组学的研究策略第105-108页
     ·DNA测序技术发展第108-113页
       ·第一代测序法第108-110页
         ·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第108页
         ·Gilbert化学裂解法第108-109页
         ·焦磷酸测序技术第109-110页
       ·第二代测序技术第110-112页
         ·454 GS FLX测序技术第110-111页
         ·Solexa测序技术第111-112页
         ·ABI测序技术第112页
       ·第三代测序技术第112-113页
     ·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第113-119页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因子第114页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第114页
       ·LEE致病岛第114-116页
       ·效应子蛋白第116-117页
       ·重要的致病因子第117-119页
  第二节 本工作的研究内容、目标和创新性第119-121页
     ·本实验研究背景第119页
     ·研究内容第119-120页
       ·E.coli O156:H25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第119-120页
       ·E.coli O156:H25菌株的比较转录组学研究第120页
     ·研究目标第120页
     ·创新性第120-1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21-126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121-122页
     ·菌株第121页
     ·细胞株第121页
     ·试剂第121-122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122-126页
     ·基因组测序第122页
     ·基因组序列拼接第122页
     ·基因预测和注释第122页
     ·基因组多序列比对分析第122页
     ·转录组测序样本制备第122-124页
       ·样本准备第122-123页
       ·RNA提取第123页
       ·RNA纯化和富集第123-124页
       ·RNA文库构建第124页
       ·转录组测序第124页
       ·转录组测序结果处理第124页
     ·细胞粘附实验第124-125页
       ·细胞培养第124-125页
       ·细胞粘附第125页
     ·细菌动力实验第125-126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126-140页
  第一节 基因组学比较第126-137页
     ·PT199和CB647基本特性差别第126-127页
     ·PT199和CB647基因组概况第127-128页
     ·PT199和CB647比较第128-134页
       ·特异基因分析第128-130页
       ·Snp和假基因分析第130-131页
       ·效应子蛋白比较第131-134页
     ·12株E.coli O156:H25基因组比较第134-137页
  第二节 转录组学比较第137-140页
     ·PT199和CB647转录组第137-139页
       ·吸附后基因表达变化第137-138页
       ·PT199和CB647基因表达比较第138-139页
     ·几类与致病性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变化第139-140页
       ·LEE致病岛转录组变化第139页
       ·鞭毛相关基因转录组变化第139页
       ·菌毛相关基因转录组变化第139-140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4-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分子印迹技术分离纯化菇类抗氧化成分以及该成分在氧化应激中的保护机制
下一篇:人源原卟啉原氧化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