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33页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三、研究问题聚焦 | 第19-20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0-33页 |
引子——关于学前教育投入的多重声音 | 第33-35页 |
一、官员之声 | 第33页 |
二、农村家长之声 | 第33页 |
三、民办幼儿园之声 | 第33-34页 |
四、学者之声 | 第34-35页 |
第一章 灵县和它的教育 | 第35-45页 |
第一节 走进灵县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灵县的教育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灵县的学前教育:历史与现状 | 第37-45页 |
第二章 公平的寻求与现实之间 | 第45-60页 |
第一节 寻求公平: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目的 | 第45-48页 |
第二节 现实 | 第48-60页 |
第三章 利益格局的打破 | 第60-85页 |
第一节 因重视而引发的幼儿园收费问题 | 第60-68页 |
第二节 一波三折:因投入引发的土地冲突 | 第68-77页 |
第三节 公办扩建园与民办园——逐渐展开的竞争 | 第77-82页 |
第四节 那些与义务教育争夺资源的小学附设幼儿园 | 第82-85页 |
第四章 兴办公办幼儿园 | 第85-98页 |
第一节 分配中的特权维护 | 第85-91页 |
第二节 重点工程:乡镇中心幼儿园 | 第91-94页 |
第三节 村级公办园的建设 | 第94-96页 |
第四节 捐资助学给了谁? | 第96-98页 |
第五章 扶持民办幼儿园 | 第98-126页 |
第一节 教育部门与民办幼儿园的关系 | 第98-102页 |
第二节 扶持前的工作:从严查到整改 | 第102-109页 |
第三节 扶强不扶弱 | 第109-126页 |
第六章 孩子、家长与财政投入 | 第126-142页 |
第一节 机关幼儿园的家长们 | 第126-129页 |
第二节 留守儿童重镇里的家长们 | 第129-133页 |
第三节 东王村家长的愿望 | 第133-135页 |
第四节 “均衡的”贫困幼儿入园补助 | 第135-142页 |
第七章 寄予示范园的期望与尴尬 | 第142-156页 |
第一节 准示范园的投入 | 第142-147页 |
第二节 灵县的教研风尚 | 第147-148页 |
第三节 民办园的示范作用 | 第148-150页 |
第四节 互帮互助手拉手活动的作用 | 第150-152页 |
第五节 示范辐射的理想与困难 | 第152-156页 |
第八章 教育投入与教师们 | 第156-180页 |
第一节 这一群教师 | 第156页 |
第二节 因重视而带来的 | 第156-169页 |
第三节 教师培训 | 第169-176页 |
第四节 教师的编制准备给谁? | 第176-18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 第180-199页 |
第一节 农村学前教育投入政策的运行逻辑——等级关系网络 | 第180-184页 |
第二节 投入公平问题的思考 | 第184-190页 |
第三节 公平的最终归结:优质的教育应向弱势群体倾斜 | 第190-192页 |
第四节 研究者反思:作为民主的促进者 | 第192-199页 |
结语:继续着的故事 | 第199-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8页 |
附录 | 第208-211页 |
后记 | 第211-213页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