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后大城市地区城乡关系转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与评述 | 第14-33页 |
·国外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14-24页 |
·城市规划理论所秉持的城乡关系设想 | 第14-15页 |
·城市社会学所折射的城乡关系认识 | 第15-18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城乡关系理想 | 第18-19页 |
·城乡经济发展理论反映的城乡关系理念 | 第19-21页 |
·工业化后国外对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 | 第21-24页 |
·国内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24-33页 |
·城市化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 | 第24-28页 |
·城乡经济关系的研究 | 第28-30页 |
·城乡空间关系的研究 | 第30-31页 |
·城乡社会关系研究 | 第31-32页 |
·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 第32-33页 |
3 工业化后城乡关系考察的理论框架 | 第33-59页 |
·核心概念 | 第33-45页 |
·工业化后 | 第33-36页 |
·城市 | 第36-40页 |
·乡村 | 第40-42页 |
·城乡关系 | 第42-45页 |
·业化后发达国家城乡关系转型一般规律 | 第45-50页 |
·工业化后生产体制与全球城市 | 第45-46页 |
·大都市区的出现及其圈层结构 | 第46-47页 |
·郊区化趋势与城市精明管理 | 第47-48页 |
·工业化后乡村的保护与振兴 | 第48-50页 |
·工业化后城乡关系转型的机理 | 第50-59页 |
·大城市地区的空间扩散机理 | 第50-53页 |
·城镇体系的动态演化机理 | 第53-59页 |
4 我国城乡关系转型过程与既有路径 | 第59-83页 |
·我国城乡关系转型的时空过程 | 第59-67页 |
·城乡关系转型的时间过程 | 第59-63页 |
·城乡关系转型的空间过程 | 第63-67页 |
·城乡关系转型的工业化路径 | 第67-75页 |
·城市工业化 | 第67-71页 |
·城乡工业化并举 | 第71-75页 |
·城乡转型的城镇化路径 | 第75-83页 |
·被动城镇化 | 第76-78页 |
·主动城镇化 | 第78-79页 |
·两种城镇化路径比较 | 第79-83页 |
5 工业化后城乡关系转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 | 第83-95页 |
·城乡一体化路径的理论内涵 | 第83-84页 |
·作为经济社会状态的城乡一体化 | 第83页 |
·作为发展道路的城乡一体化 | 第83页 |
·作为社会演进过程的城乡一体化 | 第83-84页 |
·作为发展理念的城乡一体化 | 第84页 |
·业化后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条件 | 第84-88页 |
·发展理念由“无限增长”到“有限增长” | 第84-85页 |
·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 | 第85-86页 |
·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 第86-87页 |
·发展主题由“转移问题”到“转移后问题” | 第87-88页 |
·传统的村庄由“农村”变为“乡村” | 第88页 |
·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 第88-91页 |
·中心城发展的扩散机制 | 第88-90页 |
·乡村发展的内生推力机制 | 第90-91页 |
·城镇体系演化的均衡机制 | 第91页 |
·大城市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面临的矛盾 | 第91-95页 |
·经济降速与增加民生投入的矛盾 | 第91-92页 |
·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 第92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二元体制约束 | 第92-93页 |
·中心城功能疏解与郊区县吸纳能力不足 | 第93-95页 |
6 工业化后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探索 | 第95-110页 |
·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时间表征 | 第95-98页 |
·人口城市化过程 | 第95-96页 |
·产业城市化过程 | 第96页 |
·就业城市化过程 | 第96-97页 |
·土地的城市化利用 | 第97-98页 |
·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空间表征 | 第98-105页 |
·研究数据 | 第98页 |
·空间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98-100页 |
·空间分析过程 | 第100-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工业化后北京城乡关系总体特征 | 第105-107页 |
·类型特征:大都市圈 | 第105页 |
·阶段特点:高度城镇化 | 第105页 |
·动力特征:外来人口拉动 | 第105-106页 |
·空间分布:梯度推移 | 第106页 |
·发展路径:两种转型道路并行 | 第106-107页 |
·工业化后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超前探索 | 第107-110页 |
·以重新组合制度要素为主题的机制创新 | 第107页 |
·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为主题的分配调整 | 第107-108页 |
·以促进城乡分区发展为主题的空间布局 | 第108-110页 |
7 结论 | 第110-113页 |
·不同发展阶段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路径不同 | 第110页 |
·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化模式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第110页 |
·乡村在内生工业化的基础上出现了自主城镇化 | 第110-111页 |
·城镇化模式的转型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模式的转型 | 第111页 |
·机制创新是大城市地区城乡转型的关键环节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附录 | 第126-12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