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工业化后大城市地区城乡关系转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1页
1 绪论第11-14页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研究思路第12页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3-14页
2 国内外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与评述第14-33页
   ·国外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第14-24页
     ·城市规划理论所秉持的城乡关系设想第14-15页
     ·城市社会学所折射的城乡关系认识第15-18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城乡关系理想第18-19页
     ·城乡经济发展理论反映的城乡关系理念第19-21页
     ·工业化后国外对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第21-24页
   ·国内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第24-33页
     ·城市化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第24-28页
     ·城乡经济关系的研究第28-30页
     ·城乡空间关系的研究第30-31页
     ·城乡社会关系研究第31-32页
     ·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第32-33页
3 工业化后城乡关系考察的理论框架第33-59页
   ·核心概念第33-45页
     ·工业化后第33-36页
     ·城市第36-40页
     ·乡村第40-42页
     ·城乡关系第42-45页
   ·业化后发达国家城乡关系转型一般规律第45-50页
     ·工业化后生产体制与全球城市第45-46页
     ·大都市区的出现及其圈层结构第46-47页
     ·郊区化趋势与城市精明管理第47-48页
     ·工业化后乡村的保护与振兴第48-50页
   ·工业化后城乡关系转型的机理第50-59页
     ·大城市地区的空间扩散机理第50-53页
     ·城镇体系的动态演化机理第53-59页
4 我国城乡关系转型过程与既有路径第59-83页
   ·我国城乡关系转型的时空过程第59-67页
     ·城乡关系转型的时间过程第59-63页
     ·城乡关系转型的空间过程第63-67页
   ·城乡关系转型的工业化路径第67-75页
     ·城市工业化第67-71页
     ·城乡工业化并举第71-75页
   ·城乡转型的城镇化路径第75-83页
     ·被动城镇化第76-78页
     ·主动城镇化第78-79页
     ·两种城镇化路径比较第79-83页
5 工业化后城乡关系转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第83-95页
   ·城乡一体化路径的理论内涵第83-84页
     ·作为经济社会状态的城乡一体化第83页
     ·作为发展道路的城乡一体化第83页
     ·作为社会演进过程的城乡一体化第83-84页
     ·作为发展理念的城乡一体化第84页
   ·业化后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条件第84-88页
     ·发展理念由“无限增长”到“有限增长”第84-85页
     ·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第85-86页
     ·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第86-87页
     ·发展主题由“转移问题”到“转移后问题”第87-88页
     ·传统的村庄由“农村”变为“乡村”第88页
   ·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第88-91页
     ·中心城发展的扩散机制第88-90页
     ·乡村发展的内生推力机制第90-91页
     ·城镇体系演化的均衡机制第91页
   ·大城市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面临的矛盾第91-95页
     ·经济降速与增加民生投入的矛盾第91-92页
     ·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第92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二元体制约束第92-93页
     ·中心城功能疏解与郊区县吸纳能力不足第93-95页
6 工业化后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探索第95-110页
   ·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时间表征第95-98页
     ·人口城市化过程第95-96页
     ·产业城市化过程第96页
     ·就业城市化过程第96-97页
     ·土地的城市化利用第97-98页
   ·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空间表征第98-105页
     ·研究数据第98页
     ·空间分析方法的选择第98-100页
     ·空间分析过程第100-104页
     ·小结第104-105页
   ·工业化后北京城乡关系总体特征第105-107页
     ·类型特征:大都市圈第105页
     ·阶段特点:高度城镇化第105页
     ·动力特征:外来人口拉动第105-106页
     ·空间分布:梯度推移第106页
     ·发展路径:两种转型道路并行第106-107页
   ·工业化后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超前探索第107-110页
     ·以重新组合制度要素为主题的机制创新第107页
     ·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为主题的分配调整第107-108页
     ·以促进城乡分区发展为主题的空间布局第108-110页
7 结论第110-113页
   ·不同发展阶段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路径不同第110页
   ·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化模式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110页
   ·乡村在内生工业化的基础上出现了自主城镇化第110-111页
   ·城镇化模式的转型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模式的转型第111页
   ·机制创新是大城市地区城乡转型的关键环节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6页
附录第126-12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研究--基于惯例分析的视角
下一篇:外债余额的决定因素和债务可持续性分析为东帝汶发展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