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27页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2-15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一)国内有关雷锋精神的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二)国外有关雷锋精神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三)自己的见解 | 第24页 |
三、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第24-2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5-26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一章 雷锋精神的解读 | 第27-50页 |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 | 第27-43页 |
(一)从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中解读雷锋精神 | 第27-29页 |
(二)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归纳雷锋精神内涵演绎 | 第29-33页 |
(三)雷锋精神的内涵和精髓 | 第33-43页 |
二、雷锋精神的基点和实质 | 第43-47页 |
(一)感恩——雷锋精神产生的原动力 | 第43-45页 |
(二)报恩——感恩意识的实践转向 | 第45页 |
(三)服务人民——感恩意识的升华和雷锋精神的实质 | 第45-47页 |
三、雷锋精神的主要特征 | 第47-50页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 | 第47页 |
(二)先进性和普遍性的结合 | 第47-48页 |
(三)实践性和群众性的结合 | 第48-50页 |
第二章 20世纪60年代“雷锋热”的历史考察 | 第50-79页 |
一、雷锋精神形成的宏观背景 | 第50-57页 |
(一)紧张的国际周边环境 | 第50-52页 |
(二)复杂的国内环境 | 第52-55页 |
(三)“不忘本”的美德传统 | 第55-57页 |
二、60年代“雷锋热”的微观条件 | 第57-64页 |
(一)毛泽东的号召 | 第57-60页 |
(二)党的威信所向 | 第60-61页 |
(三)群众愿望所需 | 第61-62页 |
(四)政治身份的激励 | 第62-63页 |
(五)雷锋的个人特质 | 第63-64页 |
三、60年代弘扬雷锋精神情况 | 第64-79页 |
(一)60年代学雷锋内容 | 第64-66页 |
(二)“雷锋热”的产生和学雷锋形式 | 第66-71页 |
(三)60年代学雷锋特点 | 第71-74页 |
(四)60年代学雷锋经验教训 | 第74-79页 |
第三章 “文革”和两年徘徊时期雷锋精神“正”与“邪”的较量 | 第79-99页 |
一、“文革”期间学雷锋背景 | 第80-86页 |
(一)“雷锋热”向“革命热”转变 | 第81页 |
(二)“文革”对社会发展的破坏 | 第81-84页 |
(三)“文革”对人的摧残 | 第84-86页 |
二、“文革”期间雷锋精神“正”与“邪”的较量 | 第86-99页 |
(一)雷锋精神演绎为“正”“邪”对立原因 | 第86-89页 |
(二)雷锋精神演绎的“正气” | 第89-93页 |
(三)有关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歪理邪说” | 第93-95页 |
(四)“文革”和“两年徘徊时期”学雷锋概况 | 第95-99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雷锋精神“冷”与“热”的交织 | 第99-122页 |
一、改革开放初期雷锋精神大辩论 | 第101-104页 |
(一)雷锋精神怀疑论 | 第101-102页 |
(二)雷锋精神过时论 | 第102-103页 |
(三)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 第103-104页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雷锋精神遭“冷”遇 | 第104-110页 |
(一)雷锋精神遇“冷”的原因分析 | 第104-107页 |
(二)雷锋精神遇“冷”的表现形式 | 第107-109页 |
(三)雷锋精神遇“冷”的负面影响 | 第109-110页 |
三、新世纪雷锋精神再度热起 | 第110-122页 |
(一)雷锋精神的再认识 | 第111-112页 |
(二)雷锋精神走热的考察 | 第112-117页 |
(三)两次“雷锋热”比较 | 第117-122页 |
第五章 雷锋精神历史演变与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和路径 | 第122-149页 |
一、雷锋精神演变原因 | 第122-128页 |
(一)经济体制的变革 | 第122-124页 |
(二)政治结构的转变 | 第124-126页 |
(三)思想和价值观的转换 | 第126-127页 |
(四)人之内在生成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二、雷锋精神演变规律 | 第128-131页 |
(一)雷锋精神演变与人们思想变迁和价值观转换相统一 | 第128-129页 |
(二)雷锋精神演变与人们利益诉求方向相统一 | 第129-130页 |
(三)雷锋精神演变与社会和人发展进程相统一 | 第130-131页 |
三、现阶段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和路径 | 第131-149页 |
(一)现阶段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 | 第132-137页 |
(二)现阶段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困境 | 第137-138页 |
(三)现阶段弘扬雷锋精神面临困境的原因 | 第138-142页 |
(四)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 | 第142-149页 |
结束语 | 第149-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6页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66-167页 |
后记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