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共轭亚油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4页
   ·概述第12页
   ·共轭亚油酸的科研现状及市场应用性浅析第12-14页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第14-18页
     ·抗癌功能第14-15页
     ·免疫功能第15-16页
     ·降脂功能第16页
     ·防治糖尿病和抗粥状动脉硬化功能第16-17页
     ·调节骨质功能第17-18页
   ·产共轭亚油酸的微生物法第18-19页
     ·生产共轭亚油酸的微生物第18-19页
     ·共轭亚油酸高产菌株的诱变第19页
   ·影响微生物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因素第19-21页
     ·培养基的影响第19-20页
     ·细胞培养方式的影响第20页
     ·亚油酸浓度的影响第20-21页
     ·发酵条件的影响第21页
   ·本论文研究意义第21-22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第22-24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2页
     ·本论文的研究创新第22-24页
第二章 共轭亚油酸高产菌株的筛选第24-30页
   ·试验材料第24-26页
     ·样品第24页
     ·试验药品第24-25页
     ·试验器材第25页
     ·培养基第25-26页
   ·试验方法第26-27页
     ·菌株的活化第26页
     ·发酵方法第26页
     ·CLA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26页
     ·发酵液中 CLA 产量的检测第26-27页
   ·结果分析第27-28页
     ·CLA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7-28页
     ·产 CLA 菌株的筛选第28页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共轭亚油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第30-40页
   ·试验材料第30-32页
     ·菌种第30页
     ·试验药品第30-31页
     ·试验仪器第31页
     ·培养基第31-32页
   ·试验方法第32-35页
     ·亚油酸乳化及过滤方法第32页
     ·菌体的培养方法第32页
     ·诱变后初筛培养基的设计第32页
     ·紫外线诱变第32-33页
     ·硫酸二乙酯紫外复合诱变第33-34页
     ·菌种鉴定第34-35页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第35页
   ·结果分析第35-39页
     ·初筛培养基的确定第35-36页
     ·诱变实验结果第36-38页
     ·糖发酵实验结果第38页
     ·PCR 结果第38页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共轭亚油酸高产菌株培养基的优化第40-60页
   ·试验材料第40-41页
     ·菌种第40页
     ·试验药品第40页
     ·试验仪器第40-41页
   ·实验方法第41页
     ·培养基碳源的优化第41页
     ·培养基无机盐的优化第41页
     ·培养基氮源的优化第41页
   ·结果分析第41-57页
     ·碳源对 CLA 产量的影响分析第41-43页
     ·无机盐对 CLA 产量的影响分析第43-49页
     ·氮源对 CLA 产量的影响分析第49-57页
   ·本章小结第57-60页
第五章 高产菌株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第60-70页
   ·试验材料第60-61页
     ·菌种第60页
     ·主要药品第60页
     ·主要仪器第60-61页
   ·实验方法第61-62页
     ·发酵温度对 CLA 生产量的影响第61页
     ·发酵时间对 CLA 生产量的影响第61页
     ·初始 PH 值对 CLA 生产量的影响第61页
     ·确定培养条件各因素的交互影响第61-62页
   ·结果分析第62-68页
     ·发酵温度对 CLA 生产量的影响第62页
     ·发酵时间对 CLA 生产量的影响第62-63页
     ·初始 PH 值对 CLA 生产量的影响第63-64页
     ·响应面优化试验第64-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结论第70-71页
   ·创新点第71页
   ·研究建议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致谢第80-82页
个人简历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过两种不同载体表达的猪细小病毒VP2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桦木酸及其衍生物与Caspase-3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