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导论:民族工作主体多元化研究的可行性 | 第14-4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4-1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21-35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35-43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43-79页 |
第一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43-56页 |
一、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43-48页 |
二、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主体多元化 | 第48-51页 |
三、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主要评价 | 第51-54页 |
四、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解释力度 | 第54-56页 |
第二节 补充性理论 | 第56-72页 |
一、 市民社会 | 第56-61页 |
二、 政府过程 | 第61-66页 |
三、 协商民主 | 第66-72页 |
第三节 分析框架 | 第72-79页 |
一、 理论适用 | 第72-75页 |
二、 理论应用 | 第75-76页 |
三、 相关命题 | 第76-79页 |
第二章 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时期挑战 | 第79-108页 |
第一节 主体单一:现阶段的民族工作特点 | 第79-89页 |
一、 民族工作核心主体的同构性 | 第79-83页 |
二、 民族关系、民族权利、民族发展的并重性 | 第83-86页 |
三、 民族工作方式的协作性 | 第86-89页 |
第二节 动态稳定: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变化 | 第89-97页 |
一、 经济改革逐步推进 | 第89-91页 |
二、 社会结构渐趋复杂 | 第91-95页 |
三、 人口流动明显加速 | 第95-97页 |
第三节 走向多元:民族工作的新时期走向 | 第97-108页 |
一、 适应性不足:系统论视角下的核心主体与其环境变化 | 第97-100页 |
二、 科学化不足:政府管理创新面临的现实挑战 | 第100-103页 |
三、 社会化不足:多元主体参与民族事务管理的路径障碍 | 第103-108页 |
第三章 民族工作中的公权力部门及其功能定位 | 第108-135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领导者 | 第108-113页 |
一、 中国的党组织及其执政能力建设 | 第108-110页 |
二、 党组织在民族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 第110-112页 |
三、 统战部门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人大:民族工作的监督者 | 第113-121页 |
一、 中国的人大及其监督能力建设 | 第114-115页 |
二、 人大在民族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 第115-119页 |
三、 民族委员会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行政机关:民族工作的执行者 | 第121-127页 |
一、 中国的行政机关及其执行能力建设 | 第122页 |
二、 行政机关在民族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 第122-124页 |
三、 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功能定位 | 第124-127页 |
第四节 政协:民族工作的利益整合平台 | 第127-135页 |
一、 中国的政协及其政治协商能力建设 | 第128-129页 |
二、 政协在民族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 第129-131页 |
三、 民宗委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 | 第131-135页 |
第四章 民族工作中的非公权力组织及其角色调整 | 第135-160页 |
第一节 民族工作中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 | 第135-141页 |
一、 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 | 第135-137页 |
二、 企业组织在民族工作中的角色调整 | 第137-139页 |
三、 企业组织在民族工作中的职责定位 | 第139-141页 |
第二节 民族工作中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 | 第141-149页 |
一、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 | 第141-143页 |
二、 事业单位在民族工作中的角色调整 | 第143-147页 |
三、 事业单位在民族工作中的职责定位 | 第147-149页 |
第三节 民族工作中社会团体的政府引导 | 第149-160页 |
一、 中国社会团体面临的挑战 | 第150-153页 |
二、 社会团体在民族工作中的角色调整 | 第153-156页 |
三、 社会团体在民族工作中的职责定位 | 第156-160页 |
第五章 民族工作中的普通公众及其参与路径 | 第160-182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含义、功能、特点 | 第160-167页 |
一、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基本界定 | 第160-161页 |
二、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功能分析 | 第161-165页 |
三、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五个特点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民族工作中普通公众参与的路径分析 | 第167-175页 |
一、 政府引导下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 | 第168-170页 |
二、 城市社区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 | 第170-173页 |
三、 网络媒介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 | 第173-175页 |
第三节 民族工作中普通公众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 第175-182页 |
一、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175-180页 |
二、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水平的提升 | 第180-182页 |
结论:三位一体的民族工作主体架构 | 第182-191页 |
一、 框架的建构及其运行 | 第182-185页 |
二、 三位一体架构的功能 | 第185-187页 |
三、 论点重申与研究评价 | 第187-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6页 |
一、 中文文献 | 第191-201页 |
二、 译文文献 | 第201-203页 |
三、 英文文献 | 第203-206页 |
附录 | 第206-239页 |
附录 A:访谈提纲 | 第206-207页 |
附录 B:访谈摘编 | 第207-219页 |
附录 C:调查问卷 | 第219-223页 |
附录 D:问卷统计 | 第223-239页 |
致谢 | 第239-241页 |
个人简历 | 第241-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