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 第10-3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现实背景 | 第10页 |
·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心理复原力的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心理复原力的概念 | 第12-13页 |
·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心理复原力作用机制的模型 | 第15-16页 |
·心理复原力的测量 | 第16-18页 |
·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与内涵 | 第18-19页 |
·创伤后成长的测量 | 第19-20页 |
·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 第23页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检出率 | 第23-24页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 | 第25-27页 |
·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 | 第25-27页 |
·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 | 第27页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问题提出 | 第27-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4 研究总体设计 | 第29-33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9页 |
·心理复原力 | 第29页 |
·创伤后成长 | 第29页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第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33-66页 |
1 研究一: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心理复原力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量化分析 | 第33-40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研究工具 | 第33-35页 |
·心理复原力量表 | 第33-34页 |
·创伤后成长量表 | 第34页 |
·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35页 |
·研究结果 | 第35-40页 |
·心理复原力、创伤后成长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心理复原力、创伤后成长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趋势 | 第36-38页 |
·心理复原力对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作用 | 第38-40页 |
2 研究二: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心理复原力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质性研究 | 第40-66页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研究对象的筛选 | 第40-41页 |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研究设计 | 第42-45页 |
·研究工具 | 第42页 |
·研究步骤 | 第42-45页 |
·研究结果 | 第45-66页 |
·质的研究方法的检验 | 第45-47页 |
·震后灾区中学生的压力事件 | 第47-49页 |
·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状 | 第49-51页 |
·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现状 | 第51-53页 |
·震后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复原力 | 第53-63页 |
·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理复原力的个体差异. | 第63-66页 |
第三部分 总讨论 | 第66-78页 |
1 创伤后成长的发展趋势与内涵 | 第66-69页 |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特征 | 第69-70页 |
3 心理复原力的发展趋势与保护性因子 | 第70-72页 |
4 心理复原力、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 第72-73页 |
5 受访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 | 第73-78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78-8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量化研究结论 | 第78页 |
·质的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2 研究创新与局限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