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麦蚜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 第12-14页 |
·麦蚜发生的原因 | 第12-13页 |
·麦蚜的防治方法 | 第13-14页 |
·小麦抗蚜的抗性机理及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小麦抗蚜的生化机制 | 第14页 |
·小麦抗蚜的抗性遗传规律 | 第14-15页 |
·小麦抗蚜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页 |
·激发子 Harpins 及其生物学功能 | 第15-19页 |
·Harpins 的遗传特性及结构域 | 第15-16页 |
·Harpins 诱导植物抗病、抗虫、抗旱及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 第16页 |
·Harpins 在植物上启动的信号通路 | 第16-18页 |
·HpaGXooc片段的生物学功能 | 第18-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目的意义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7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病菌材料 | 第20页 |
·酶、试剂及试剂盒 | 第20-21页 |
·引物合成 | 第21页 |
·主要设备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37页 |
·除草剂抗性鉴定 | 第21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21-22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2-23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 第23-2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 第24-25页 |
·PCR 检测 | 第25-26页 |
·Southern blotting | 第26-30页 |
·RT-PCR 检测 | 第30-32页 |
·抗蚜性分析 | 第32页 |
·生理指标测定 | 第32-34页 |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4页 |
·籽粒品质指标测定 | 第34-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的除草剂抗性鉴定 | 第37-38页 |
·除草剂浓度的筛选 | 第37页 |
·除草剂筛选结果 | 第37-38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 | 第38-42页 |
·转基因小麦的 PCR 检测 | 第38-39页 |
·转基因小麦的 Southern blotting 分析 | 第39-41页 |
·转基因小麦的 RT-PCR 表达分析 | 第41-42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的抗蚜性分析 | 第42-43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的抗蚜生理指标变化 | 第43-45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叶片中 POD 活性的变化 | 第43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叶片中 CAT 活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4-45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叶片中单宁酸含量的变化 | 第45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45-46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转 Hpa110-42基因小麦的遗传表达和抗蚜性分析 | 第47页 |
·外源 Hpa110-42基因的转化对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7-48页 |
·外源 Hpa110-42基因的转化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转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和抗蚜性分析 | 第50页 |
·转基因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50页 |
·转基因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籽粒品质指标的变化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