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三、 研究展望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建设用地上山”的内涵界定和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建设用地上山”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 建设用地与山地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 “建设用地上山”的概念与内涵界定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6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3页 |
三、 粮食安全理论 | 第23-24页 |
四、 生态安全理论 | 第24-25页 |
五、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建设用地上山”战略的实施现状 | 第26-35页 |
第一节 坝区界线与地类面积核定 | 第26-28页 |
一、 坝区界线与地类面积核定的作法 | 第26页 |
二、 坝区界线与地类面积核定的成果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完善“三规” | 第28-30页 |
一、 何为“三规” | 第28页 |
二、 “三规”完善简况 | 第28-29页 |
三、 “三规”完善的重点 | 第29页 |
四、 三规完善的成果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组织“三规”联合审查 | 第30-31页 |
一、 “三规”联合审查概述 | 第30页 |
二、 “三规”联合审查的成果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制定《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 第31-32页 |
第五节 典型县市“建设用地上山”的实施情况分析 | 第32-35页 |
一、 大理市实施情况 | 第32-33页 |
二、 宜良县实施情况 | 第33页 |
三、 大理市与宜良县山地开发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建设用地上山”战略实施已取得的经验 | 第35-40页 |
第一节 要“上山”先摸底 | 第35-37页 |
一、 摸底的重要性 | 第35-36页 |
二、 摸底的方法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避免“上山”占耕地现象 | 第37-38页 |
一、 不多占耕地才能最大化地保护耕地 | 第37页 |
二、 “上山”占耕地的上限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三规”联合审查 | 第38-40页 |
一、 “三规”审查的重要意义 | 第38页 |
二、 “三规”审查的经验做法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建设用地上山”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建设用地上山”的征转问题 | 第40-41页 |
一、 各项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 | 第40页 |
二、 “上山”用地的特殊性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建设用地上山”的盲目扩张 | 第41-42页 |
一、 各级政府对“上山”的盲目推崇 | 第41-42页 |
二、 “上山”初期制度的不健全 | 第42页 |
第三节 保耕地与保生态之间的矛盾 | 第42-44页 |
一、 “上山”是为了保耕地,保耕地是为了保粮食 | 第42-43页 |
二、 “上山”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 | 第43页 |
三、 以生态换耕地的方式不可取 | 第43-44页 |
第四节 “三规”衔接中的问题 | 第44-47页 |
一、 “三规”具体怎么衔接 | 第44-45页 |
二、 “三规”审查流于形式 | 第45页 |
三、 “一书一图”缺乏执行力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推进“建设用地上山”战略科学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 第47-58页 |
第一节 保障“建设用地上山”用地的合理与合法 | 第47-49页 |
一、 “上山”用地的征转分离 | 第47页 |
二、 “上山”的用地计划指标保障 | 第47-48页 |
三、 差别化管理才能解决“上山”用地的问题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以项目支撑“建设用地上山” | 第49-50页 |
一、 项目支撑“上山”的重要性 | 第49页 |
二、 项目支撑“上山”的方式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加强前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注重后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 第50-52页 |
一、 前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上山”的基础 | 第50页 |
二、 后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上山”的关键 | 第50-51页 |
三、 建立长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加强各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 | 第52-54页 |
一、 部门间的分工是为了“上山”的专业性 | 第52-53页 |
二、 部门间的合作才能完成“上山” | 第53页 |
三、 实现分工与合作之间的统一 | 第53-54页 |
第五节 “建设用地上山”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第54-56页 |
一、 “建设用地上山”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 第54页 |
二、 对“建设用地上山”进行节约集约利用的方式(方法) | 第54-56页 |
三、 将节约集约利用纳入“上山”日常管理 | 第56页 |
第六节 加强与桥头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相互联系 | 第56-58页 |
一、 “上山”解决一部分桥头堡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用地问题 | 第56-57页 |
二、 桥头堡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为“上山”带来政策、资金等条件 | 第57-58页 |
第七章 基本研究结论与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 | 第58-61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未来研究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