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唐五代诗格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 诗格理论形成的渊源、发展及其研究现状第10-32页
 第一节 诗格的基本含义第10-15页
 第二节 诗格理论成因探微第15-25页
  一、诗歌艺术形式审美观念的发展第16-18页
  二、近体诗写作的需要第18-21页
  三、诗学批评形态自身的发展第21-25页
 第三节 诗格的发展阶段及其著述概况第25-27页
 第四节 唐五代诗格的研宄现状和存在问题第27-32页
第一章 “定声谐韵”、“气脉贯通”:诗格“声律”理论的成熟第32-60页
 第一节 声律的“和”与“谐”第32-39页
  一、古诗的五音调声术第32-35页
  二、永明声律论的“四声”之法第35-36页
  三、诗格对声律之“谐”的处理第36-39页
 第二节 对偶的偶丽和严整第39-49页
  一、对偶的类型及特征第40-41页
  二、从“专对不移”到“随势通变”的发展意识第41-48页
  三、对偶对篇章和意义的建构第48-49页
 第三节 病犯的“忌”与“失”第49-60页
  一、从以四声说“八病”到以平仄论病犯第49-53页
  二、病犯之“忌”的扩张第53-57页
  三.“四不”“四失”“六迷”等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规约第57-60页
第二章 “纵横变转”、“萦回磅礴”:诗格“体势”理论的建构第60-82页
 第一节 “体势”内涵考论第60-65页
  一、“体”、“式”、“势”和“体势”第60-62页
  二、诗格探析中的“体势”第62-65页
 第二节 章句法层次上的“体势”第65-76页
  一、构势与体式的关系第65-67页
  二、句法上的“体势”论第67-71页
  三、章法上的“体势”论第71-76页
 第三节 艺术表现手法及艺术风貌的体势第76-82页
  一、艺术手法上的体势第76-78页
  二、诗的总体趋向第78-82页
第三章 “造物取象”、“深穿其境”:诗格“意境”理论的形成第82-102页
 第一节 诗人的“张意驰思”第83-90页
  一、诗人“凝心”、“炼意”第83-86页
  二、诗意多重性对意象的召唤第86-90页
 第二节 诗人对“取类比象”的把握第90-97页
  一、唐人对易象类型结构模式的吸收第91-93页
  二、“意象类型”从玄学到文论的转化第93-95页
  三、诗格“意象类型化”的建构第95-97页
 第三节 形式因素对意象的容纳第97-102页
  一、用事的规范与效果第97-100页
  二、景、情、理的形式分配第100-102页
第四章 “高逸闲远”、“风神有致”:诗格“风格”理论的内涵第102-126页
 第一节 从“风律外彰”到“体德内蕴”的诗格之本第103-108页
  一、“三本”、“四深”、“五用”、“四炼”的内容第104-106页
  二、形成审美效果的诸要素第106-108页
 第二节 诗的总体风格类型及其规范第108-117页
  一、三品、五趣向、十九字的风格理论第108-111页
  二、“德体风味”之品藻和境界的表现第111-117页
 第三节 “六迷”、“六至”等风格品评第117-126页
  一、审美思想与风格取向第117-120页
  二、风格的“正”与“偏”第120-124页
  三、风格正偏之别的审美意义第124-126页
第五章 “技进于艺”、“金针度人”:诗格理论价值的表现第126-148页
 第一节 诗格理论在文论发展史上的价值第126-133页
  一、对六朝诗学观念的深化和实践第126-128页
  二、对唐代诗歌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第128-130页
  三、对艺术技巧的专门化研究第130-133页
 第二节 诗论建设上的成果第133-148页
  一、术语的体系化研究第133-137页
  二、理论体制的建构第137-144页
  三、对后世诗论的影响第144-148页
余论第148-162页
 第一节 对诗歌艺术由“技”到“艺”的体系化研究第148-150页
 第二节 与同时代其他诗学批评的关系第150-155页
  一、与诗选本等批评观念的沟通第150-152页
  二、与“风雅兴寄”传统理论的联系第152-155页
 第三节 对文学写作的影响第155-157页
  一、对律诗写作的影响第155页
  二、对其他文体写作的影响第155-157页
 第四节 目前研究不足的原因及总体深化的设想第157-162页
附录一 诗格著述表第162-168页
附录二 诗格术语词汇表第168-170页
附录三 杜甫《旅夜书怀》的诗格理论分析第170-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1页
人名索引第181-183页
主题索引第183-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分子多功能纳米微球的构建与抗肿瘤研究
下一篇:《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现代文化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