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9页 |
绪论 | 第19-28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9-20页 |
二、 学术研究回顾 | 第20-24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目标 | 第24-28页 |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与商务印书馆 | 第28-52页 |
第一节 商务印书馆简述 | 第28-34页 |
一、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与创办者 | 第28-31页 |
二、 张元济对“商务”的主要贡献 | 第31-33页 |
三、 《东方杂志》是“商务”最重要的杂志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关于《东方杂志》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34-52页 |
一、 《东方杂志》的创办 | 第34-37页 |
二、 《东方杂志》的主编 | 第37-43页 |
三、 《东方杂志》的栏目与用稿 | 第43-50页 |
四、 《东方杂志》的历史分期 | 第50-52页 |
第二章 杜亚泉与《东方杂志》 | 第52-107页 |
第一节 杜亚泉的生平及社会评价 | 第52-59页 |
一、 杜亚泉生平简介 | 第52-55页 |
二、 杜亚泉晚年生活拮据原因 | 第55-57页 |
三、 杜亚泉去世后的社会评价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杜亚泉研究概述 | 第59-67页 |
一、 “科学普及家和教育家”(1993年以前) | 第60-62页 |
二、 “杜亚泉热”(1993年以来) | 第62-67页 |
第三节 杜亚泉的思想 | 第67-107页 |
一、 述评大战前后的国际政局 | 第68-73页 |
二、 介绍边疆危机与中外关系 | 第73-75页 |
三、 关注日本舆论及对华政策 | 第75-77页 |
四、 述评辛亥革命及社会变化 | 第77-81页 |
五、 介绍世界新学说与思想 | 第81-86页 |
六、 中西文化异同与调和论 | 第86-91页 |
七、 道德接续与精神救国论 | 第91-98页 |
八、 思想启蒙中的文化论争 | 第98-103页 |
九、 杜亚泉对《东方杂志》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第三章 钱智修与《东方杂志》 | 第107-132页 |
第一节 钱智修对《东方杂志》的改革 | 第107-114页 |
一、 钱智修的生平简介 | 第107-108页 |
二、 钱智修的改革主张 | 第108-114页 |
第二节 钱智修对国外政治发展的介绍(1911—1919年) | 第114-122页 |
一、 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寡头政治的压迫 | 第115-119页 |
二、 劳动问题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钱智修对平民政治思想的述评(1920—1924年) | 第122-132页 |
一、 平民政治需要现代公共政策 | 第122-123页 |
二、 平民政治需要进化社会道德 | 第123-125页 |
三、 实行自治是平民政治的关键 | 第125-127页 |
四、 平民政治要求改造知识阶层 | 第127-132页 |
第四章 胡愈之与《东方杂志》 | 第132-160页 |
第一节 胡愈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第132-138页 |
一、 胡愈之的生平及其在《东方杂志》的经历 | 第132-134页 |
二、 对胡愈之本人回忆有关内容的剖析 | 第134-137页 |
三、 胡愈之研究概况 | 第137-138页 |
第二节 胡愈之介绍国外新知识(1915—1919年) | 第138-141页 |
一、 关注中国等落后国家 | 第139-140页 |
二、 传播新科技与新知识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胡愈之的各类述评(1920—1927年) | 第141-160页 |
一、 1920年代的作品概述 | 第141-143页 |
二、 介绍欧美的政治发展 | 第143-145页 |
三、 述评中国政治及道路 | 第145-151页 |
四、 述评俄国革命及问题 | 第151-155页 |
五、 关注弱国与政治运动 | 第155-156页 |
六、 现代文学及文艺批评 | 第156-160页 |
第五章 王云五与《东方杂志》 | 第160-196页 |
第一节 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概述 | 第160-173页 |
一、 王云五生平简介 | 第160-162页 |
二、 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 | 第162-173页 |
第二节 “一·二八”事变与王云五的举措 | 第173-183页 |
一、 “一·二八”事变与商务印书馆的损失 | 第173-176页 |
二、 王云五为恢复商务印书馆所采取的措施 | 第176-183页 |
第三节 王云五对《东方杂志》的影响 | 第183-187页 |
一、 长期担任发行负责人 | 第183-184页 |
二、 努力调整栏目与内容 | 第184-185页 |
三、 成功渡过搬迁曲折 | 第185-187页 |
第四节 对王云五的不同评价 | 第187-196页 |
一、 当事人对王云五的评价 | 第187-189页 |
二、 台湾对王云五的评价 | 第189-190页 |
三、 大陆学界对王云五的不同评价 | 第190-196页 |
第六章 早期《东方杂志》(1904—1910年) | 第196-248页 |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社会思潮的激荡 | 第196-200页 |
一、 清末新政简介 | 第196-199页 |
二、 现代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 | 第199-200页 |
第二节 主编和主要栏目 | 第200-206页 |
一、 主编及其思想倾向 | 第200-203页 |
二、 主要栏目等介绍 | 第203-206页 |
第三节 主要内容概述 | 第206-248页 |
一、 发展教育论 | 第206-213页 |
二、 振兴实业论 | 第213-221页 |
三、 改革政治论 | 第221-233页 |
四、 传统文化论 | 第233-238页 |
五、 外交形势论 | 第238-248页 |
第七章 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1911—1919年) | 第248-292页 |
第一节 时代动荡与思想纷争 | 第248-253页 |
一、 动荡时代与国内政局 | 第248-250页 |
二、 文化乱象与思潮涌动 | 第250-253页 |
第二节 杂志的稳定发展 | 第253-256页 |
一、 栏目和内容根本变化 | 第253-255页 |
二、 稳定的作者队伍形成 | 第255-256页 |
第三节 杂志的内容与特色 | 第256-278页 |
一、 记录各类社会动荡 | 第256-263页 |
二、 关注日本军国主义 | 第263-268页 |
三、 介绍现代社会思潮 | 第268-273页 |
四、 传播现代科技知识 | 第273页 |
五、 杂志的内容特色 | 第273-278页 |
第四节 文化分歧与主编调整 | 第278-29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278-279页 |
二、 无奈的抉择 | 第279-283页 |
三、 冷静的纠偏 | 第283-289页 |
四、 未尽的结局 | 第289-292页 |
第八章 钱智修时期的《东方杂志》(上)(1920-1923年) | 第292-327页 |
第一节 政局变化与主义纷呈 | 第292-296页 |
一、 世界政局变化 | 第292-293页 |
二、 国内军阀混战 | 第293-294页 |
三、 各类主义纷呈 | 第294-296页 |
第二节 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 第296-327页 |
一、 作者队伍概况 | 第296-297页 |
二、 记录世界时局的根本变化 | 第297-302页 |
三、 关注中国外交与国内乱政 | 第302-309页 |
四、 述评社会主义等现代思潮 | 第309-320页 |
五、 介绍现代学科与科学知识 | 第320-324页 |
六、 杂志内容特色 | 第324-327页 |
第九章 钱智修时期的《东方杂志》(中)(1924—1927年) | 第327-379页 |
第一节 国共合作与民族主义的高涨 | 第327-329页 |
一、 门户开放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 第327-328页 |
二、 国内矛盾与国民革命的顺利发展 | 第328-329页 |
第二节 主要作者及栏目概述 | 第329-332页 |
一、 主要作者及其特点 | 第329-330页 |
二、 栏目变化分析 | 第330-332页 |
第三节 主要作品及其内容概述 | 第332-379页 |
一、 述评欧美主要强国矛盾 | 第332-335页 |
二、 关注国际联盟相关会议 | 第335-341页 |
三、 介绍世界各国政治动荡 | 第341-350页 |
四、 批评列强强占特殊利益 | 第350-359页 |
五、 揭露日本对华侵略政策 | 第359-366页 |
六、 南北斗争中的政治变动 | 第366-369页 |
七、 现代文学作者及其作品 | 第369-374页 |
八、 中外文化关系与新成果 | 第374-379页 |
第十章 钱智修时期的《东方杂志》(下)(1928—1931年) | 第379-462页 |
第一节 国家统一与中日冲突 | 第379-381页 |
一、 国家统一与中外矛盾 | 第379页 |
二、 日本扩张与中日冲突 | 第379-380页 |
三、 作者队伍及内容变化 | 第380-381页 |
第二节 主要内容概述 | 第381-462页 |
一、 欧美冲突与国际政治失序 | 第382-398页 |
二、 经济危机与不同发展道路 | 第398-411页 |
三、 民族独立与中国国家建设 | 第411-424页 |
四、 改订新约与中国外交环境 | 第424-430页 |
五、 民族危机与日俄侵略满蒙 | 第430-441页 |
六、 时代变迁与各类社会文化 | 第441-451页 |
七、 国家统一与民族文化重构 | 第451-454页 |
八、 文学创作与民众艰辛生活 | 第454-462页 |
第十一章 王云五时期的《东方杂志》(1932—1941年) | 第462-554页 |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 | 第462-466页 |
一、 世界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战争 | 第462-463页 |
二、 中国应对危机之策与全面抗战 | 第463-464页 |
三、 《东方杂志》作者队伍概述 | 第464-466页 |
第二节 王云五时期(上)(1932—1938年) | 第466-532页 |
一、 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威胁 | 第466-474页 |
二、 美国新政与统制经济问题 | 第474-482页 |
三、 法西斯崛起与国联的软弱 | 第482-494页 |
四、 内忧外患与中国国家建设 | 第494-506页 |
五、 日本侵略与中国抗战兴起 | 第506-514页 |
六、 反思传统与新型文化构建 | 第514-518页 |
七、 民众苦难与现实主义文学 | 第518-528页 |
八、 时代变迁与杂志内容特色 | 第528-532页 |
第三节 王云五时期(下)(1939—1941年) | 第532-554页 |
一、 作者队伍和内容特色概述 | 第532-533页 |
二、 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 | 第533-539页 |
三、 “东亚新秩序”与日本的窘境 | 第539-543页 |
四、 中国坚持抗日与战时经济 | 第543-550页 |
五、 社会知识传播与文化偏向 | 第550-554页 |
第十二章 苏继庼时期的《东方杂志》(1943—1948年) | 第554-588页 |
第一节 时局变化与杂志的衰败 | 第554-556页 |
一、 抗日战争前后的政治分裂 | 第554-555页 |
二、 作者队伍概况与杂志衰败 | 第555-556页 |
第二节 杂志的主要内容 | 第556-588页 |
一、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冷战”开始 | 第557-564页 |
二、 “永久和平”的期盼与新战争威胁 | 第564-570页 |
三、 中国抗战胜利与国共内战爆发 | 第570-576页 |
四、 文史类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反思 | 第576-581页 |
五、 大学教育发展与现代学科知识 | 第581-588页 |
结语:《东方杂志》对现代文化的贡献 | 第588-598页 |
一、 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中外社会发展 | 第588-589页 |
二、 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 | 第589-591页 |
三、 滋养了大批现代人才 | 第591-592页 |
四、 启示 | 第592-598页 |
附表十五 | 第598-614页 |
参考文献 | 第614-620页 |
后记 | 第620-6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