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6页 |
1. 前言 | 第14页 |
2. 肿瘤治疗方法 | 第14-21页 |
·化学疗法 | 第14-15页 |
·热疗 | 第15-17页 |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热疗原理 | 第16-17页 |
·金纳米棒的热疗 | 第17页 |
·光动力疗法 | 第17-19页 |
·联合治疗 | 第19-21页 |
·热疗与化疗联合 | 第20-21页 |
·热疗与光动力疗法联合 | 第21页 |
3. 金纳米棒的生物医学应用 | 第21-32页 |
·金纳米棒的性质 | 第21-22页 |
·生物复合 | 第22-24页 |
·生物传感 | 第24-25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 | 第24页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分子传感 | 第24-25页 |
·分子成像 | 第25-27页 |
·基因和药物输送 | 第27-28页 |
·癌症的光热疗法 | 第28-32页 |
·癌症靶向和诊断 | 第29页 |
·光热疗法 | 第29-32页 |
·展望 | 第32页 |
4. 癌症治疗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32-33页 |
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33-36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6页 |
第二章 壳聚糖-金纳米棒-顺铂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 | 第46-74页 |
1. 前言 | 第46-4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7-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金纳米棒(AuNR)的制备 | 第48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CS-AuNR)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48-49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CS-AuNR)复合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49-50页 |
·形貌观察 | 第49页 |
·动态光散射的测定 | 第49页 |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49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49页 |
·金纳米棒的包覆效率 | 第49-50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顺铂(CS-AuNR -Pt)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50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顺铂(CS-AuNR -Pt)复合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50页 |
·顺铂的载药量 | 第50页 |
·顺铂的体外释放 | 第50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顺铂(CS-AuNR -Pt)复合纳米微球的体外抗肿瘤实验 | 第50-51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0-51页 |
·台盼蓝染色实验 | 第51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顺铂(CS-AuNR -Pt)复合纳米微球的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51-54页 |
·近红外成像 | 第51-52页 |
·金纳米棒的体内分布 | 第52页 |
·肿瘤切片观察 | 第52页 |
·红外热成像 | 第52-53页 |
·抑瘤实验 | 第53页 |
·血生化实验 | 第53页 |
·免疫组化实验 | 第53-54页 |
·凋亡成像实验 | 第5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70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CS-AuNR)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54-55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CS-AuNR)复合纳米微球的性质 | 第55-59页 |
·形貌观察 | 第55-56页 |
·粒径和zeta电位 | 第56-58页 |
·紫外可见吸收性质 | 第58-59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CS-AuNR)复合纳米微球对顺铂的负载和释放 | 第59-60页 |
·体内分布 | 第60-62页 |
·金纳米棒的光热效应 | 第62-63页 |
·体外细胞毒性 | 第63-65页 |
·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65-68页 |
·体内凋亡成像 | 第68-70页 |
4.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三章 壳聚糖-金纳米棒-吲哚菁绿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 | 第74-95页 |
1. 前言 | 第74-7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6-81页 |
·实验材料 | 第76页 |
·基于壳聚糖的各种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76-77页 |
·壳聚糖(CS)纳米微球的合成 | 第76页 |
·壳聚糖-吲哚菁绿(CS-ICG)复合纳米微球的合成 | 第76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CS-AuNR)复合纳米微球的合成 | 第76-77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吲哚菁绿(CS-AuNR-ICG)复合纳米微球的合成 | 第77页 |
·基于壳聚糖的各种复合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77-78页 |
·形貌观察 | 第77页 |
·动态光散射的测定 | 第77页 |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77页 |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 第77页 |
·金棒包封效率 | 第77-78页 |
·吲哚菁绿负载效率 | 第78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吲哚菁绿(CS-AuNR-ICG)复合纳米微球的近红外成像 | 第78页 |
·壳聚糖-金纳米棒-吲哚菁绿(CS-AuNR-ICG)复合纳米微球的体内分布 | 第78-79页 |
·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检测 | 第79页 |
·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检测 | 第79页 |
·活体内的光热转换性能 | 第79-80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80页 |
·抑瘤实验 | 第80页 |
·统计方法 | 第80-8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2页 |
·基于壳聚糖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81-83页 |
·纳米微球的光学性质 | 第83-84页 |
·CS-AuNR-ICG纳米微球的免疫学性质 | 第84-85页 |
·CS-AuNR-ICG纳米微球的近红外成像及体内分布 | 第85-86页 |
·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 | 第86-87页 |
·复合纳米微球的光热效应 | 第87-89页 |
·复合纳米微球的体外抗肿瘤效果 | 第89-90页 |
·复合纳米微球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90-92页 |
4.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四章 肿瘤信号响应的主动治疗纳米光动力药物载体的制备及研究 | 第95-112页 |
1. 前言 | 第95-9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实验材料 | 第97-98页 |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的合成 | 第98页 |
·过氧草酸聚酯的合成 | 第98页 |
·化学发光纳米胶束的制备 | 第98-99页 |
·纳米胶束的化学发光特性 | 第99页 |
·负载光动力药物的化学发光纳米胶束的制备 | 第99页 |
·负载光动力药物的化学发光纳米胶束的体外抗肿瘤特性 | 第99-10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9页 |
·化学发光原理 | 第100-101页 |
·聚合物的表征 | 第101-103页 |
·化学发光纳米胶束的性质 | 第103-106页 |
·大小与形貌 | 第103页 |
·化学发光性质 | 第103-105页 |
·化学发光稳定性 | 第105-106页 |
·负载光动力药物的化学发光胶束的性质 | 第106-107页 |
·负载光动力药物的化学发光胶束的抗肿瘤特性 | 第107-109页 |
4. 结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今后的工作及展望 | 第112-114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