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半A半B”与“半A不B”格式的多维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绪论第9-20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9-17页
 第三节 研究对象、意义及内容第17-18页
 第四节 研究目标及语料来源第18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8-20页
第一章 “半A半B”与“半A不B”的句法比较第20-41页
 第一节 “半A半B”的句法分析第20-30页
   ·“半A半B”的词汇性质第20-22页
   ·“半A半B”中“半”的语法性质第22-23页
   ·“半A半B”的结构特点第23-25页
   ·可进入“半A半B”格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定量定性分析第25-27页
   ·A、B的位序排列原则第27-29页
   ·“半A半B”格式的句法分布第29-30页
 第二节 “半A不B”的句法分析第30-39页
   ·“半A不B”的词汇性质第30-32页
   ·“半A不B”的结构特点第32-34页
   ·可进入“半A不B”格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定量定性分析第34-36页
   ·“半A不B”格式中A、B的位序第36-38页
   ·“半A不B”格式的句法分布第38-39页
 第三节 “半A半B”与“半A不B”的句法比较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二章 “半A半B”与“半A不B”的语义比较第41-52页
 第一节 “半A半B”的语义分析第41-45页
   ·“半A半B”中A、B的语义关系第41页
   ·“半A半B”格式的构式义第41-44页
   ·“半A半B”和“半X”的语义比较第44-45页
 第二节 “半A不B”的语义分析第45-47页
   ·“半A不B”中A、B的语义关系第45页
   ·“半A不B”格式的构式义第45-47页
 第三节 “半A半B”与“半A不B”的语义比较第47-49页
 第四节 连续统的构建及相关解释第49-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半A半B”与“半A不B”的语用比较第52-65页
 第一节 “半A半B”的语用分析第52-56页
   ·肯定性和否定性第52-53页
   ·模糊性第53-55页
   ·主观性第55-56页
 第二节 “半A不B”的语用分析第56-58页
   ·肯定性和否定性第56-57页
   ·模糊性第57-58页
   ·主观性第58页
 第三节 “半A半B”与“半A不B”的语用比较第58-63页
   ·语体值的比较第58-59页
   ·主观性差异的不同第59-60页
   ·量级程度的不同第60-63页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半A半B”与“半A不B”的历时演变第65-78页
 第一节 “半A半B”的历时分析第65-71页
   ·“半A半B”在不同时期的出现情况第65-68页
   ·“半A半B”格式的历时考察第68-70页
   ·“半A半B”具体短语的历时考察第70-71页
 第二节 “半A不B”的历时分析第71-75页
   ·“半A不B”在不同时期的出现情况第71-73页
   ·“半A不B”的历时考察第73-75页
 第三节 “半A半B”和“半A不B”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第75-77页
   ·社会历史原因第75-76页
   ·韵律的影响第76页
   ·类推机制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结语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后记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告中性别隐喻的批评认知分析
下一篇:《南村辍耕录》述补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