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导论 | 第8-12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8页 |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一、"知——信"转化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 | 第12-18页 |
| (一) "知——信"转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要求 | 第12-14页 |
| (二) 促进"知——信"转化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 | 第14-16页 |
| (三) 知而不信: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突出问题 | 第16-18页 |
|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知——信"转化的基本条件 | 第18-24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科学性、真理性的凸显 | 第18-19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价值力的彰显 | 第19-21页 |
| (三) 大学生积极的行动参与和正向的情感体验 | 第21-22页 |
| (四) 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引导和熏陶 | 第22-24页 |
| 三、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信"转化的基本思路 | 第24-36页 |
| (一) 提升教育者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 第24-29页 |
| 1. 坚定自身信念、增强研究意识与转化意识,以精纯的业务素质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 | 第24-26页 |
| 2.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自由民主的情景氛围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中激发主体的内在情感 | 第26-29页 |
| (二) 增强情感体验,巩固价值认同 | 第29-33页 |
| 1. 拓展和丰富校园实践活动 | 第30-31页 |
| 2. 拓展和丰富社会实践教学 | 第31-33页 |
| (三) 发挥评价机制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信"转化的促进作用 | 第33-36页 |
| 1. 坚持开放、评价主体多元的,符合信仰教育活动实际的评价体系 | 第33-34页 |
| 2. 坚持内容全面、考查方式多样的,突出"思想、行为"考查重点的评价体系 | 第34-35页 |
| 3. 坚持动态、发展的,符合大学生信仰形成规律的评价体系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41页 |
| 后记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