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4页 |
第六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的基础 | 第15-19页 |
第一节 产业结构 | 第15页 |
第二节 产业梯度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产业转移理论及产业梯度和产业转移的关系 | 第16页 |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 第16页 |
·产业梯度和产业转移的理论关系 | 第16页 |
第四节 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关系 | 第16-17页 |
第五节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原理 | 第17-18页 |
第六节 商务成本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形势分析 | 第19-32页 |
第一节 皖北地区的界定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 第20-24页 |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 第24-31页 |
·优势分析 | 第25-26页 |
·劣势分析 | 第26-29页 |
·机会分析 | 第29-30页 |
·威胁分析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 第32-50页 |
第一节 钱纳里标准模式和李长明标准 | 第32-34页 |
·钱纳里标准工业化结构标准模式 | 第32页 |
·李长明标准 | 第32-33页 |
·依照钱纳里标准与李长明标准的四地区产业结构对比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皖北地区与上海、浙江、江苏的产业结构对比 | 第34-44页 |
·皖北地区、沪、苏、浙产业结构水平对比 | 第35-38页 |
·四地区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关系 | 第38-39页 |
·各地区动态偏离份额整体分析 | 第39-42页 |
·四地区主导产业的定位 | 第42-44页 |
第三节 结构相似系数法 | 第44-48页 |
·各地区工业发展概况 | 第45-46页 |
·各地区结构相似系数的测算 | 第46-4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50-60页 |
第一节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0-52页 |
·进一步解放思想 | 第50-51页 |
·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 | 第51页 |
·避免盲目承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1页 |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51-52页 |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系 | 第52页 |
·承接措施要过硬 | 第52页 |
第二节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地区优势产业 | 第52-55页 |
·淮北市发展优势产业 | 第52-53页 |
·蚌埠市发展优势产业 | 第53页 |
·毫州市发展优势产业 | 第53-54页 |
·淮南市发展优势产业 | 第54页 |
·宿州市发展优势产业 | 第54-55页 |
·阜阳市发展优势产业 | 第55页 |
第三节 皖北地区各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5-57页 |
·加强淮北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55页 |
·加强毫州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55-56页 |
·加强蚌埠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56页 |
·加强宿州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56页 |
·加强阜阳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56-57页 |
·加强淮南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57页 |
第四节 皖北地区各市应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 | 第57-60页 |
·淮北市关于培养技术人才的具体措施 | 第57-58页 |
·毫州市关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优质劳动力模式 | 第58页 |
·宿州市关于培养优质劳动力的具体措施 | 第58页 |
·蚌埠市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 第58-59页 |
·淮南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优化用人环境的措施 | 第59页 |
·阜阳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60-62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表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