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目标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软件过程验证综述 | 第15-23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软件过程验证 | 第16-22页 |
·验证内容 | 第16页 |
·验证方法 | 第16-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相关研究基础 | 第23-41页 |
·Petri网 | 第23-25页 |
·软件演化过程元模型(EPMM) | 第25-30页 |
·OBDD | 第30-35页 |
·OBDD的定义 | 第31-33页 |
·OBDD的性质 | 第33-35页 |
·线性时序逻辑 | 第35-38页 |
·LTL的语法 | 第35-36页 |
·LTL的语义 | 第36-38页 |
·自动机理论 | 第38-39页 |
·Buchi自动机(BA) | 第38-39页 |
·广义Buchi自动机(GBA)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验证方法 | 第41-48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验证原则 | 第42-43页 |
·总体思路 | 第43-44页 |
·验证流程 | 第44-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验证语言及工具 | 第48-64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软件演化过程建模 | 第49-55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语言的语法 | 第49-53页 |
·案例研究:一个软件演化过程模型 | 第53-55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可达图构建 | 第55-56页 |
·基于OBDD的软件演化过程可达图存储 | 第56-59页 |
·生成SMV程序 | 第59-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结构与动态性质验证 | 第64-83页 |
·引言 | 第64页 |
·EPMM建模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结构性质的探讨 | 第64-75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关联矩阵 | 第65-68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结构性质 | 第68-75页 |
·软件演化过程的动态性质 | 第75-80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性质验证的思路 | 第75-77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动态性质 | 第77-80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动态性质的线性时序逻辑(LTL)描述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行为验证 | 第83-120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行为图的构建 | 第84-103页 |
·顺序块的转化 | 第94-95页 |
·选择块的转化 | 第95-97页 |
·并发块的转化 | 第97-99页 |
·迭代块的转化 | 第99-100页 |
·构建行为图 | 第100-103页 |
·行为规约 | 第103-114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行为关系的线性时序逻辑(LTL)描述 | 第114-119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性质的线性时序逻辑描述 | 第114-117页 |
·行为图的构造 | 第117-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8章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验证工具SEPMC的设计与实现 | 第120-127页 |
·引言 | 第120-121页 |
·SEPMC的体系结构 | 第121-122页 |
·SEPMC的设计与实现 | 第122-126页 |
·SEPMC的用例图 | 第122页 |
·SEPMC的类图 | 第122-124页 |
·SEPMC的顺序图 | 第124-126页 |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9章 案例研究 | 第127-142页 |
·引言 | 第127页 |
·案例一:进销存系统 | 第127-135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建模 | 第128-130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动态性质验证 | 第130-135页 |
·案例二:应用程序的移植与开发 | 第135-141页 |
·建立软件演化过程模型的行为图 | 第136-137页 |
·软件演化过程模型行为验证 | 第137-141页 |
·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总结 | 第142-143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第149-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