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寓社区学生自治组织的德育路径研究--以大理学院“三自”委员会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高校公寓社区学生自治组织德育功能的阐述 | 第18-24页 |
·论题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18页 |
·高校公寓社区 | 第18-19页 |
·学生自治组织 | 第19页 |
·学生自治组织德育功能的内涵 | 第19-21页 |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19-20页 |
·榜样示范教育功能 | 第20页 |
·团结激励凝聚功能 | 第20页 |
·自我完善调节功能 | 第20-21页 |
·学生自治组织德育功能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增强民主自治观念,实现自我教育 | 第21页 |
·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实现自我管理 | 第21-22页 |
·增强德育工作水平,实现自我服务 | 第22页 |
·学生自治组织德育功能的特点 | 第22-24页 |
·方向性 | 第22页 |
·主体性 | 第22-23页 |
·创新性 | 第23页 |
·整体性 | 第23页 |
·开放性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大理学院“三自”委员会德育工作调查 | 第24-32页 |
·“三自”委员会简介 | 第24-26页 |
·成立背景 | 第24页 |
·发展过程 | 第24-25页 |
·机构体系 | 第25-26页 |
·“三自”委员会德育工作现状 | 第26-28页 |
·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德育工作的正确定位 | 第27-28页 |
·“三自”委员会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 第29页 |
·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 第29页 |
·自我服务职能忽视 | 第29-30页 |
·“三自”委员会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0-32页 |
·自我教育意识缺乏德育机制 | 第30页 |
·自我管理能力缺少德育体系 | 第30页 |
·自我服务职能缺少德育目标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高校公寓社区学生自治组织的德育认识路径 | 第32-37页 |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改革德育机制 | 第32-34页 |
·建立信息分类制度,达到自我认识目标 | 第32页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自我教育 | 第32-33页 |
·健全分层德育机制,逐步明晰层次教育 | 第33页 |
·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扩大自我教育主体 | 第33页 |
·打破经验复制模式,学生科研带动德育 | 第33-34页 |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德育体系 | 第34-35页 |
·提升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 第34页 |
·激发群体自我管理能力,创建学生公寓文化 | 第34-35页 |
·提高自我规划管理能力,奠定长远育人基础 | 第35页 |
·明确自我服务职能,构建德育目标 | 第35-37页 |
·明确自我需要,制定德育计划 | 第35页 |
·反思自我心理,深挖问题缘由 | 第35-36页 |
·知晓情感诉求,寻找倾诉途径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高校公寓社区学生自治组织的德育实践路径 | 第37-48页 |
·巧用“说服法”,启发认识品德 | 第37-38页 |
·说服法的内涵 | 第37页 |
·运用说服法的原则和方法 | 第37-38页 |
·常用“榜样法”,树立高尚品德 | 第38-40页 |
·榜样法的内涵 | 第38页 |
·使用榜样法的具体方法 | 第38-39页 |
·使用榜样法注意的问题 | 第39-40页 |
·多用“锻炼法”,培养良好品德 | 第40-42页 |
·锻炼法的含义 | 第40页 |
·锻炼法的实践方法 | 第40-42页 |
·使用锻炼法注意的问题 | 第42页 |
·大用“修养法”,完善自身品德 | 第42-44页 |
·修养法的内涵 | 第42-43页 |
·修养法完善品德的方法 | 第43-44页 |
·深用“陶冶法”,培育人格品德 | 第44-46页 |
·“陶冶法”的特征 | 第44页 |
·“陶冶法”的优点 | 第44页 |
·实施“陶冶法”的三种方法 | 第44-45页 |
·使用“陶冶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5-46页 |
·慎用“批评法”,纠正不良品德 | 第46-48页 |
·“批评法”使用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 第46页 |
·使用“批评法”的原则和方法 | 第46-47页 |
·使用“批评法”反面强化德育的功效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