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南马山杂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 第10-15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4页 |
| ·科学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目标和技术方法 | 第15-16页 |
| ·主要创性成果 | 第16-17页 |
| ·主要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5页 |
| ·区域地层 | 第18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18-23页 |
| ·区域构造 | 第23-24页 |
| ·区域构造演化事件框架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马山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 | 第25-47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25-30页 |
| ·岩体同位素年代学 | 第30-46页 |
| ·样品概况 | 第30页 |
| ·锆石样品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分析结果 | 第31-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马山杂岩主要造岩矿物特征 | 第47-59页 |
| ·斜长石 | 第47-48页 |
| ·碱性长石 | 第48页 |
| ·黑云母 | 第48-49页 |
| ·角闪石 | 第49-50页 |
| ·辉石 | 第50-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马山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59-102页 |
| ·地球化学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 ·地球化学样品采集 | 第59页 |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0-66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6-68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8-76页 |
| ·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76-86页 |
|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6-101页 |
| ·Sr-Nd 同位素组成 | 第86-88页 |
| ·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 | 第88-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六章 马山杂岩岩石成因分析 | 第102-114页 |
| ·玄武岩岩石成因分析 | 第102-106页 |
| ·分离结晶 | 第102-103页 |
| ·地壳混染 | 第103-104页 |
| ·岩浆来源 | 第104-106页 |
| ·162~166MA 阶段的岩石成因分析 | 第106-111页 |
| ·部分熔融与分离结晶 | 第106-109页 |
| ·地壳混染 | 第109-110页 |
| ·岩浆来源 | 第110-111页 |
| ·花岗斑岩成因 | 第111-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4页 |
| 第七章 构造环境及动力学机制 | 第114-120页 |
| ·马山杂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114-116页 |
| ·动力学机制 | 第116-120页 |
| 结论 | 第120-124页 |
| 图版 | 第124-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8-139页 |
| 个人简介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