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罗甸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 ·软玉概述 | 第15-16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软玉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罗甸玉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概况及主要工作量 | 第23-25页 |
| ·研究工作概况 | 第23-24页 |
|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24-25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5-28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 第28-46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9-30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0-31页 |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1-33页 |
| ·地层 | 第31-32页 |
| ·构造 | 第32-33页 |
| ·岩浆活动 | 第33页 |
| ·变质作用 | 第33页 |
| ·矿床特征 | 第33-44页 |
| ·地质特征 | 第33-34页 |
| ·罗甸玉矿体特征 | 第34-43页 |
| ·后期构造对矿体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3章 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 第46-84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46-62页 |
| ·矿物组成 | 第46-50页 |
| ·典型显微结构 | 第50-53页 |
| ·矿化带岩石学特征 | 第53-62页 |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62-79页 |
| ·研究样品及数据处理 | 第62-67页 |
| ·常量元素特征 | 第67-73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73-76页 |
| ·稀土配分特征及意义 | 第76-79页 |
| ·硅氧同位素 | 第79-81页 |
| ·成矿机理初步探讨 | 第81-83页 |
| ·地质条件 | 第81页 |
| ·物质来源 | 第81-82页 |
| ·热液作用 | 第82页 |
| ·成玉作用 | 第82-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第4章 罗甸玉矿物学特征研究 | 第84-115页 |
| ·透闪石类矿物的界定 | 第84-86页 |
| ·罗甸玉中透闪石矿物学表征 | 第86-114页 |
| ·扫描电镜(SEM) | 第87-91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91-101页 |
| ·红外光谱(IR) | 第101-106页 |
| ·电子顺磁共振(EPR) | 第106-108页 |
| ·电子探针(EMPA) | 第108-114页 |
| ·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5章 罗甸玉玉石学研究 | 第115-142页 |
| ·玉石学基本特征 | 第115-119页 |
| ·颜色成因机理探讨 | 第119-128页 |
| ·样品及测试 | 第119页 |
| ·光谱归属解释 | 第119-125页 |
| ·呈色机理 | 第125-128页 |
| ·透明度与光泽的影响因素探讨 | 第128-134页 |
| ·透明度影响因素探讨 | 第128-130页 |
| ·光泽影响因素探讨 | 第130-134页 |
| ·韧性影响因素探讨 | 第134-137页 |
| ·工艺性能初探 | 第137-139页 |
| ·样品种类、方法 | 第137-138页 |
| ·工艺性能评价 | 第138-139页 |
| ·小结 | 第139-142页 |
| 第6章 罗甸玉及与其它主要软玉的比较研究 | 第142-155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42-145页 |
| ·市场上主要软玉的矿床地质特征概况 | 第142-144页 |
| ·罗甸玉矿床地质特征 | 第144-145页 |
| ·矿物岩石学特征 | 第145-147页 |
| ·矿物组成 | 第145-146页 |
| ·结构构造特征 | 第146-147页 |
| ·玉石学特征 | 第147-149页 |
| ·基本物理光学性质 | 第147页 |
| ·颜色分类及成因 | 第147-149页 |
| ·质量评价特征 | 第149-152页 |
| ·质量评价 | 第149-150页 |
| ·利用评介 | 第150-152页 |
| ·小结 | 第152-155页 |
| 第7章 罗甸玉分类命名与品质分级 | 第155-167页 |
| ·分类与命名 | 第155-159页 |
| ·意义与依据 | 第155-156页 |
| ·分类命名方案 | 第156-159页 |
| ·品质评价依据与品质分级 | 第159-166页 |
| ·评价依据 | 第159-160页 |
| ·品质分级 | 第160-166页 |
| ·小结 | 第166-167页 |
| 结论 | 第167-169页 |
| 致谢 | 第169-1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0-1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80-181页 |
| 简历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