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救灾论文

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绪论第14-30页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第14-15页
 二、学术史回顾第15-23页
  (一)国内灾荒史研究综述第15-22页
  (二)国外有关中国灾荒史的研究第22-23页
 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23-25页
  (一)资料来源第23-25页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第25页
 四、相关概念界定和论文结构第25-28页
  (一)研究对象界定第25-27页
  (二)论文基本结构第27-28页
 五、论文创新之处第28-30页
第一章 东北灾荒的成因第30-42页
 第一节 自然因素第30-34页
  一、气候状况与灾害第30-32页
  二、地质地貌特征与灾害第32-34页
 第二节 社会因素第34-42页
  一、滥砍盗伐 破坏生态第34-38页
  二、政争不断 战乱频仍第38-39页
  三、租赋繁重 民不聊生第39-42页
第二章 东北灾荒的历史考察第42-68页
 第一节 东北灾情举要第42-61页
  一、东北水灾第42-49页
  二、东北旱灾第49-54页
  三、东北雹灾第54-58页
  四、东北瘟疫第58-61页
 第二节 东北灾荒的特点第61-68页
  一、发生频繁 无年不灾第62-63页
  二、地区广大 无地不灾第63-66页
  三、多灾并发 接连不断第66-68页
第三章 东北灾荒的官赈措施第68-102页
 第一节 灾情管理第68-78页
  一、设立赈务机构第68-71页
  二、建全报灾体系第71-78页
 第二节 东北地方政府的赈灾措施第78-95页
  一、急赈第78-88页
  二、帮扶生产第88-92页
  三、调控物价第92-95页
 第三节 东北地方政府赈灾评述第95-102页
  一、赈济的正面效应第95-97页
  二、赈济的负面效应第97-102页
第四章 东北灾荒的社会救济第102-116页
 第一节 东北慈善团体的救济第102-108页
  一、东北地区的慈善团体第103-105页
  二、慈善团体的救灾活动第105-108页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个人义举第108-112页
  一、绅商官员的救灾行为第108-111页
  二、平民阶层的救灾行为第111-112页
 第三节 社会救济评述第112-116页
  一、社会救济的积极作用第112-115页
  二、社会救济的不足之处第115-116页
第五章 东北地区仓储备荒第116-134页
 第一节 仓储备荒之沿革第116-119页
 第二节 东北地区仓储备荒概况第119-130页
  一、各地建仓情况第119-122页
  二、仓储制度的建立第122-125页
  三、积谷的征收和使用第125-130页
 第三节 东北地区仓储备荒之评价第130-134页
  一、仓储备荒的作用第130-131页
  二、仓储备荒的弊漏第131-134页
第六章 东北旱灾与禳弥信仰第134-154页
 第一节 禳弥信仰的源起及发展第134-137页
 第二节 东北旱灾与禳弥信仰第137-147页
  一、禳弥信仰的阶层第138-143页
  二、祈神禳灾的仪式第143-147页
  三、祈神禳灾的特点第147页
 第三节 禳弥信仰存在的社会根源及评价第147-154页
  一、禳弥信仰存在的社会根源第147-149页
  二、禳弥信仰的社会效应及评价第149-154页
第七章 东北灾荒的影响第154-172页
 第一节 灾荒造成人口的变动第154-158页
  一、灾荒对人口的戕害第154-156页
  二、灾荒导致人口流移第156-158页
 第二节 灾荒滞碍农业生产第158-162页
  一、灾荒使劳动力锐减第158-159页
  二、灾荒恶化耕作环境第159-161页
  三、灾荒破坏生产工具第161-162页
 第三节 灾荒破坏社会生活第162-167页
  一、灾荒破坏居住环境第162-164页
  二、灾荒导致民食维艰第164-165页
  三、灾荒导致粮价奇涨第165-167页
 第四节 灾荒恶化社会环境第167-172页
  一、灾荒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第167-169页
  二、灾荒激化社会矛盾第169-172页
结语第172-176页
附录第176-220页
参考文献第220-256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256-257页
后记第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时期“德”观念源流考
下一篇: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