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艺美学论文

象思维的诗学转换--从《周易》到《文心雕龙》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0-19页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综述第10-11页
 第二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1页
 第三节 象思维的基本界定与概述第11-19页
  一、 象思维的文化内涵与特征第12-15页
  二、 象思维的历史形态与转换第15-19页
第一章 象思维诗学转换的语境考察第19-33页
 第一节 象思维诗学转换的思想文化语境第20-23页
  一、 儒玄佛相会与玄学思潮第20-22页
  二、 思想文化与象思维的诗学转换第22-23页
 第二节 象思维诗学转换的哲学思辨语境第23-29页
  一、 有、无之辩与象思维的诗学转换第24-25页
  二、 言、意之辩与象思维的诗学转换第25-27页
  三、 形、神之辩与象思维的诗学转换第27-29页
 第三节 象思维诗学转换的文学创作语境第29-33页
  一、 重性情的文学与重声色的文学第30-32页
  二、 文学创作与象思维的诗学转换第32-33页
第二章 象思维诗学转换的理论呈现第33-58页
 第一节 思维中介的转换:从"易道之象”到“诗道之象”第34-40页
  一、 “弥纶天地之道”的易道之象第34-37页
  二、 彰显“天地之心”的诗道之象第37-39页
  三、 诗道之象的“情”与“志”第39-40页
 第二节 感应模式的转换:从“感通天下”到“联类不穷”第40-46页
  一、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易学感知模式第40-42页
  二、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的诗学感知模式第42-45页
  三、 感知双方的“往”与“还”第45-46页
 第三节 运思方式的转换:从“观物取象”到“神用象通”第46-52页
  一、 “观物取象”的易学运思方式第46-49页
  二、 “神用象通”的诗学运思方式第49-50页
  三、 运思过程的“通”与“塞”第50-52页
 第四节 原象体验的转换:从“刚健笃实”到“风清骨峻”第52-58页
  一、 “刚健笃实”的易学原象体验第52-54页
  二、 “风清骨峻”的诗学原象体验第54-56页
  三、 风骨体验的“气”与“力”第56-58页
第三章 象思维转换的诗学意义第58-66页
 第一节 象思维诗学转换的理论意义第59-63页
  一、 诗学体系的建构与独立第59-60页
  二、 诗学范畴的创生与衍化第60-62页
  三、 诗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第62-63页
 第二节 象思维诗学转换的现实意义第63-66页
  一、 “神用象通”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63-65页
  二、 “风清骨峻”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65-66页
结语第66-67页
注释第67-73页
参考文献目录第73-7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著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放慢生活的速度》翻译报告
下一篇: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觉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