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目录 | 第14-20页 |
本博士论文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缩略语 | 第21-23页 |
引言 | 第23-2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44页 |
第一章 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AIF1)的研究进展 | 第26-34页 |
1 AIF1的基因定位和结构特点 | 第26-27页 |
2 AIF1的表达和组织分布 | 第27页 |
3 AIF1的同系物 | 第27-28页 |
4 AIF1的变异体 | 第28-29页 |
5 AIF1的生物学功能 | 第29-33页 |
·AIF1在免疫移植排斥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AIF1在损伤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第30-33页 |
6 结语 | 第33-34页 |
第二章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结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第34-42页 |
1 HMGB1的结构 | 第34-35页 |
2 HMGB1的释放 | 第35-36页 |
·主动分泌 | 第35-36页 |
·被动释放 | 第36页 |
3 HMGB1的受体和信号传导 | 第36-37页 |
4 HMGB1细胞核内的功能 | 第37-38页 |
5 HMGB1与炎症反应 | 第38-40页 |
6 结语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2 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第二部分 广西近江牡蛎类立克次体病原鉴定及cDNA文库构建 | 第44-72页 |
第四章 广西近江牡蛎类立克次体病原生物学研究及其分离纯化和鸡胚培养 | 第45-5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方法 | 第46-48页 |
2 结果 | 第48-55页 |
·现场调查 | 第48页 |
·患病牡蛎主要症状 | 第48-49页 |
·超微病理学 | 第49-52页 |
·组织病理学 | 第52-53页 |
·类立克次体的纯化 | 第53-54页 |
·鸡胚培养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类立克次体刺激后近江牡蛎血淋巴细胞cDNA文库构建 | 第57-7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7-64页 |
·材料 | 第57-58页 |
·方法 | 第58-64页 |
2 结果 | 第64-65页 |
·总RNA的制备 | 第64页 |
·双链cDNA合成 | 第64页 |
·文库滴度测定 | 第64-65页 |
·测序结果分析 | 第65页 |
3 讨论 | 第65-72页 |
第三部分 近江牡蛎AIF1的鉴定、表达及其功能与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 第72-105页 |
第六章 近江牡蛎AIF1的序列分析和组织表达 | 第73-8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3-79页 |
·材料 | 第73-75页 |
·方法 | 第75-79页 |
2 结果 | 第79-83页 |
·AIF1序列结构分析 | 第79-80页 |
·AIF1序列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 | 第80-82页 |
·AIF1 mRNA组织分布 | 第82-83页 |
3 讨论 | 第83-85页 |
第七章 近江牡蛎AIF1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及其组织细胞定位 | 第85-9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5-93页 |
·方法 | 第88-93页 |
2 结果 | 第93-95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3页 |
·近江牡蛎AIF1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93-95页 |
·组织免疫荧光 | 第95页 |
3 讨论 | 第95-96页 |
第八章 Ca-AIF1及其抗体在近江牡蛎抗感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第96-10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6-99页 |
·试验动物 | 第96-97页 |
·方法 | 第97-99页 |
2 结果 | 第99-102页 |
·LPS和RLO刺激下Ca-AIF1 mRNA表达量变化 | 第99页 |
·重组Ca-AIF1蛋白诱导近江牡蛎其它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变化 | 第99-101页 |
·抗AIF1血清对近江牡蛎LITAF表达量的变化 | 第101-102页 |
·流式细胞仪 | 第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5页 |
第四部分 近江牡蛎HMGB的鉴定、表达及其功能与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 第105-130页 |
第九章 近江牡蛎HMGB的序列分析和组织表达 | 第106-10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6-107页 |
·材料 | 第106-107页 |
·方法 | 第107页 |
2 结果 | 第107-114页 |
·近江牡蛎HMGB序列分析 | 第107-109页 |
·Ca-HMGB序列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 | 第109-111页 |
·Ca-HMGB mRNA组织分布 | 第111-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4页 |
第十章 近江牡蛎HMGB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及亚细胞定位 | 第114-12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6页 |
·材料 | 第114页 |
·方法 | 第114-116页 |
2 结果 | 第116-119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6-117页 |
·HMGB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117页 |
·亚细胞定位 | 第117-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0页 |
第十一章 Ca-HMGB及其抗体在近江牡蛎抗感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第120-13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21-123页 |
·试验动物 | 第121-122页 |
·方法 | 第122-123页 |
2 结果 | 第123-127页 |
·LPS和RLO刺激下Ca-HMGB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123页 |
·Western-blot检测RLO刺激单层血淋巴细胞培养液中HMGB蛋白水平 | 第123-124页 |
·重组Ca-HMGB蛋白诱导近江牡蛎其它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124-125页 |
·抗HMGB血清对近江牡蛎LITAF表达量的变化 | 第125-126页 |
·流式细胞仪 | 第126-127页 |
3 讨论 | 第127-130页 |
第五部分 近江牡蛎三个亲环蛋白的鉴定、表达及功能研究 | 第130-150页 |
第十二章 近江牡蛎三个亲环蛋白(Ca-CyPA,Ca-CyPB和Ca-PPIL3)的序列分析、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 第13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1-143页 |
·材料 | 第132页 |
·方法 | 第132-134页 |
2 结果 | 第134-142页 |
·Ca-CyPA,Ca-CyPB,Ca-PPIL3序列分析 | 第134-137页 |
·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构建 | 第137-140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40页 |
·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140-142页 |
3 讨论 | 第142-143页 |
第十三章 Ca-CyPA,Ca-CyPB和Ca-PPIL3的组织表达及其在抗RLO感染中的作用 | 第143-1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3-146页 |
·材料 | 第143-144页 |
·方法 | 第144-146页 |
2 结果 | 第146-148页 |
·Ca-CyPA、Ca-CyPB和Ca-PPIL3的组织分布 | 第146页 |
·Ca-CyPA、Ca-CyPB、Ca-PPIL3在RLO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 第146-148页 |
3 讨论 | 第148-150页 |
第六部分 近江牡蛎三个补体相关蛋白片段的序列分析、组织表达及功能研究 | 第150-167页 |
第十四章 近江牡蛎三个补体相关分子的序列分析 | 第151-1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1-152页 |
·材料 | 第151页 |
·方法 | 第151-152页 |
2 结果 | 第152-157页 |
·序列结构分析 | 第152-154页 |
·序列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 | 第154-157页 |
3 讨论 | 第157-159页 |
第十五章 CaClq1,CaClq2,CaC3的组织表达及其在抗RLO感染中的作用 | 第159-16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9-162页 |
·材料 | 第159-160页 |
·方法 | 第160-162页 |
2 结果 | 第162-164页 |
·CaClq1,CaClq2,CaC3的组织分布 | 第162页 |
·CaClq1,CaClq2和CaC3在RLO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 第162-164页 |
3 讨论 | 第164-167页 |
全文小结 | 第167-174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167-172页 |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2-173页 |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97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