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综述:中药活性成分在线色谱筛选模型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 1. 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研究的传统方法 | 第17-18页 |
| 2. 中药活性成分在线筛选色谱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 ·生物效应与色谱特征在线耦合检测 | 第18-19页 |
| ·基于受体、酶及靶蛋白的亲和色谱筛选模式 | 第19-23页 |
| ·基于细胞模型的亲和色谱筛选模式 | 第23-24页 |
| ·芯片技术 | 第24-25页 |
| ·中药活性成分在线筛选色谱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第25-26页 |
| 3.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脂筏色谱的建立及其机理研究 | 第29-55页 |
| 1. 仪器和试剂 | 第32-33页 |
| ·仪器 | 第32页 |
| ·试剂 | 第32-33页 |
| 2. 脂筏色谱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 ·脂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 第33-34页 |
| ·TrkA-脂筏固定相的的表征 | 第34页 |
| ·脂筏色谱固定相的稳定性与耐用性试验 | 第34-35页 |
| ·脂筏固定相的色谱性能考察 | 第35页 |
| 3. 影响TrkA脂筏色谱保留行为的相关因素考察 | 第35-36页 |
| ·粒径对TrkA脂筏色谱的保留行为影响 | 第35页 |
| ·柱温对TrkA脂筏色谱的保留行为影响 | 第35页 |
| ·流速对TrkA脂筏色谱的保留行为影响 | 第35-36页 |
| 4. 分离过程的热力学机理研究 | 第36-37页 |
| 5. 实验结果 | 第37-54页 |
| ·脂筏模型建立的结果 | 第37-41页 |
| ·影响TrkA脂筏色谱保留行为的相关因素考察结果 | 第41-50页 |
| ·热力学机理研究结果 | 第50-54页 |
| 6. 讨论 | 第54-55页 |
| 第三章 脂筏色谱在中药五倍子抗肿瘤活性成分在线筛选中的应用 | 第55-69页 |
| 1. 仪器和试剂 | 第56页 |
| ·仪器 | 第56页 |
| ·试剂 | 第5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 ·五倍子萃取部位的制备 | 第56-58页 |
| ·五倍子萃取部位的脂筏色谱在线筛选 | 第58页 |
| ·五倍子活性部位的分离 | 第58页 |
| ·MTT法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 第58-59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9-66页 |
| ·五倍子提取物的脂筏色谱分析 | 第59-60页 |
| ·倍子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60-61页 |
| ·样品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61-66页 |
| 4. 讨论 | 第66-69页 |
| 第四章 DPPH-HPLC法在线筛选抗氧化活性成分技术的构建及在水飞蓟素及其脱氢衍生物中的应用 | 第69-93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 ·药材 | 第71页 |
| ·试剂 | 第71-72页 |
| ·仪器 | 第72页 |
| ·动物 | 第72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2-88页 |
| ·供试品的制备 | 第72-73页 |
| ·供试品的鉴定 | 第73-77页 |
| ·DPPH-HPLC法在线筛选水飞蓟素及其脱氢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 第77-79页 |
| ·紫外法测定水飞蓟素及其脱氢衍生物的DPPH-清除能力 | 第79-81页 |
| ·水飞蓟素及其脱氢衍生物的还原力的测定 | 第81-82页 |
| ·水飞蓟素及其脱氢衍生物的超氧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82-83页 |
| ·水飞蓟素及其脱氢衍生物的Fe~(3+)还原实验 | 第83-84页 |
| ·水飞蓟素及其脱氢衍生物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84-86页 |
| ·水飞蓟素及其脱氢衍生物的体内保肝抗氧化效果研究 | 第86-88页 |
| 3. 讨论 | 第88-93页 |
|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试验方法的考察 | 第88-90页 |
| ·供试品抗氧化活性能力的比较 | 第90-91页 |
| ·DPPH-HPLC法在线筛选混合物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可行性 | 第91-93页 |
| 第五章 DPPH-TLC生物自显影法在线筛选抗氧化活性成分技术的构建及在绵茵陈中的应用 | 第93-10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94页 |
| ·试剂与药材 | 第94页 |
| ·主要仪器 | 第94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94-103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94-95页 |
| ·HPLC法测定绵茵陈提取液中绿原酸的含量 | 第95-98页 |
| ·薄层扫描法测定绵茵陈提取液中绿原酸的含量 | 第98-99页 |
| ·紫外法测定绵茵陈提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 | 第99-101页 |
| ·TLC-生物自显影技术测定并评价绵茵陈提取液中抗氧化活性成分 | 第101-103页 |
| 3. 讨论 | 第103-107页 |
| ·HPLC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103-104页 |
| ·绵茵陈不同提取方法中绿原酸的得率 | 第104页 |
| ·不同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关系 | 第104页 |
|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104-105页 |
| ·DPPH·显色条件的选择 | 第105页 |
| ·DPPH-TLC生物自显影技术的优点 | 第105-107页 |
| 全文总结 | 第107-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