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SYS的移置式带式输送机驱动站设计与应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概述 | 第12-20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开采工艺 | 第13-14页 |
| ·间断开采工艺 | 第13-14页 |
| ·连续开采工艺 | 第14页 |
| ·半连续开采工艺 | 第14页 |
| ·我国露天矿半连续开采工艺的特点 | 第14-15页 |
| ·移置式带式输送机的发展和趋势 | 第15-18页 |
| ·移置式带式输送机驱动站的结构类型 | 第18页 |
| ·论文依托项目简介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方法与理论计算 | 第20-34页 |
| ·设计基础 | 第20页 |
| ·计算标准 | 第20页 |
| ·符号及单位 | 第20页 |
| ·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方法 | 第20-23页 |
| ·设计依据 | 第20页 |
| ·各种结构的设计准则 | 第20-22页 |
| ·设计过程 | 第22-23页 |
| ·输送能力的计算 | 第23-24页 |
| ·运行阻力与驱动功率 | 第24-28页 |
| ·运行阻力 | 第24-26页 |
| ·驱动滚筒圆周力 | 第26-28页 |
| ·电动机功率 | 第28页 |
| ·驱动功率分配 | 第28页 |
| ·输送带张力 | 第28-31页 |
| ·输送带张力要求 | 第29-30页 |
| ·输送带各点的张力计算 | 第30页 |
| ·拉紧力及拉紧行程 | 第30-31页 |
| ·槽形过渡段及曲线段的设计 | 第31-33页 |
| ·槽形过渡段最小长度的确定 | 第31-32页 |
| ·凸弧段与凹弧段最小半径的确定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移置式带式输送机的总体设计 | 第34-39页 |
| ·半连续开采工艺系统组成 | 第34页 |
| ·移置式带式输送机的结构形式 | 第34-35页 |
| ·移置式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计算 | 第35-38页 |
| ·计算简图 | 第35页 |
| ·原始参数及物料特性 | 第35页 |
| ·初定设计参数 | 第35-36页 |
| ·运量的验算 | 第36页 |
| ·圆周力及所需传动功率的计算 | 第36-37页 |
| ·输送带各点张力计算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移置式带式输送机主要部件的结构与选择 | 第39-52页 |
| ·驱动装置 | 第39-42页 |
| ·驱动电机选择 | 第39-40页 |
| ·减速机选择 | 第40-41页 |
| ·联轴器选择 | 第41页 |
| ·制动器选择 | 第41-42页 |
| ·滚筒组 | 第42-44页 |
| ·滚筒组的种类 | 第42页 |
| ·滚筒的结构 | 第42-44页 |
| ·托辊组的选择 | 第44-47页 |
| ·托辊组的种类 | 第44-45页 |
| ·托辊辊径和转速的选择 | 第45页 |
| ·托辊载荷的计算 | 第45-46页 |
| ·刚度校验 | 第46页 |
| ·轴承寿命的计算 | 第46-47页 |
| ·拉紧装置 | 第47-48页 |
| ·头部驱动站的结构设计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驱动站关键结构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52-71页 |
| ·ANSYS 软件概述 | 第52-53页 |
| ·驱动头站的设备荷载及选用的材料特性 | 第53-54页 |
| ·选用的单元类型及特性 | 第54-55页 |
| ·驱动站钢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5-57页 |
| ·网格划分 | 第57-59页 |
| ·约束处理 | 第59页 |
| ·荷载计算及加载处理 | 第59-62页 |
| ·求解 | 第62-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7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