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 ·简要评述 | 第14页 |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机制概述 | 第18-28页 |
|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 第18-19页 |
| ·低碳技术创新 | 第19-23页 |
| ·技术创新 | 第19-20页 |
| ·低碳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20-21页 |
| ·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 | 第21页 |
| ·低碳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 | 第21-22页 |
| ·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 | 第22-23页 |
| ·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合作机制发展 | 第23-26页 |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技术创新 | 第23-24页 |
| ·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合作机制和一般形式 | 第24-25页 |
|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3章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高校、企业、政府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 | 第28-37页 |
| ·创新合作机制研究概述 | 第28页 |
| ·超循环理论概述 | 第28-29页 |
| ·高校、企业、政府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超循环体系构建 | 第29-33页 |
| ·低碳技术创新UIG合作机制与障碍分析 | 第33-36页 |
| ·合作机制发展的意义 | 第33-34页 |
| ·合作机制发展的障碍 | 第34-35页 |
| ·相关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高校、企业、政府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 第37-46页 |
| ·综合评价研究概述 | 第37页 |
| ·低碳技术创新UIG合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40页 |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40页 |
| ·Delphi法协同Fuzzy-AHP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42页 |
| ·实证研究 | 第42-45页 |
| ·保定市UIG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情况 | 第42-43页 |
| ·综合评价计算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高校、企业、政府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保障措施 | 第46-50页 |
| ·保障总体目标与建设原则 | 第46-47页 |
| ·组织机构建设保障 | 第47页 |
| ·信息系统建设保障 | 第47-48页 |
| ·文化体系建设保障 | 第48-49页 |
| ·报告体系及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保障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