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后工业景观改造与再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后工业景观研究基础 | 第15-28页 |
·工业废弃地 | 第15-16页 |
·工业废弃地的概念 | 第15页 |
·工业废弃地产生原因 | 第15页 |
·工业废弃地的特点 | 第15-16页 |
·工业废弃地改造原因 | 第16页 |
·后工业景观 | 第16-18页 |
·后工业景观涵义 | 第16-17页 |
·后工业景观改造形式 | 第17-18页 |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恢复生态学 | 第18-20页 |
·景观设计学 | 第20-21页 |
·场所理论 | 第21-23页 |
·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后工业景观SWOT分析 | 第23-25页 |
·SWOT分析法 | 第23-24页 |
·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后工业景观SWOT分析 | 第24-25页 |
·工业废弃地房改造为后工业景观理论应用 | 第25-28页 |
·场所理论实现场所精神重构 | 第25-26页 |
·景观设计学统一功能与美观 | 第26页 |
·生态技术应用于生态恢复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从工业废弃地到后工业景观改造手法 | 第28-43页 |
·废弃工业场地转换与控制手法 | 第28-32页 |
·新旧元素结合基地条件的转换 | 第28-29页 |
·把握与控制适宜基地整体尺度 | 第29-30页 |
·运用生态与艺术手法改造废弃地 | 第30-32页 |
·废弃建筑设施保留与改造手法 | 第32-37页 |
·保留再利用工业构筑物的手法 | 第32-34页 |
·废弃构筑物的艺术处理手法 | 第34-36页 |
·隐喻和象征手法处理构筑物 | 第36-37页 |
·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与再生手法 | 第37-43页 |
·废弃材料就地加工手法 | 第37-38页 |
·土壤改造与净化的生态手法 | 第38-40页 |
·恢复水质与循环再利用手法 | 第40-41页 |
·恢复原有植物与再生新植被手法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城市后工业景观场所精神重构策略 | 第43-63页 |
·整合场所空间 | 第43-50页 |
·保留原有生态空间 | 第43-45页 |
·突出整体核心空间 | 第45-47页 |
·整合内部零散空间 | 第47-48页 |
·再现工业场景 | 第48-50页 |
·场所要素重组 | 第50-55页 |
·和谐场地多元要素 | 第50-52页 |
·工业生产要素动态化 | 第52-53页 |
·强化工业符号 | 第53-54页 |
·机器设备功能化 | 第54-55页 |
·强化场所特征 | 第55-60页 |
·诠释工业行业特征 | 第55-57页 |
·凸显老工业建筑风格 | 第57-59页 |
·展现工业历史 | 第59-60页 |
·场所意义表达 | 第60-63页 |
·传达象征意义 | 第60-62页 |
·营造场所氛围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3-65页 |
·研究成果总结 | 第63-64页 |
·我国后工业景观改造面临的问题 | 第64页 |
·未来后工业景观改造需注意的问题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