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引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11-12页 |
2.人本主义理论 | 第12-13页 |
(三)相关概念基本含义 | 第13-16页 |
1.价值 | 第13页 |
2.价值取向 | 第13-14页 |
3.教育价值取向 | 第14页 |
4.教学价值取向 | 第14-16页 |
二、教学价值取向的理论概述 | 第16-24页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二)教学价值取向的分类 | 第19-22页 |
1.个人与社会——教学价值主体取向 | 第20页 |
2.内在与工具——教学价值目标取向 | 第20页 |
3.人文与理性——教学价值内容取向 | 第20-21页 |
4.一元与多元——教学价值方法取向 | 第21页 |
5.过程与终极——教学价值评价取向 | 第21-22页 |
(三)正确认识几种关系 | 第22-24页 |
1.教学价值中的主客体关系 | 第22页 |
2.教学价值与教学功能关系 | 第22-23页 |
3.教学价值取向与教学价值观的关系 | 第23页 |
4.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与社会、家长、学生教学价值取向的关系 | 第23-24页 |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探求 | 第24-32页 |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1.教学价值主体取向的社会化 | 第24-25页 |
2.教学价值目标取向的工具化 | 第25页 |
3.教学价值内容取向的理性化 | 第25-26页 |
4.教学价值方法取向的一元化 | 第26页 |
5.教学价值评价取向的终极化 | 第26-27页 |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取向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7-29页 |
1.社会层面 | 第27页 |
2.学校层面 | 第27-28页 |
3.教师层面 | 第28页 |
4.家长层面 | 第28-29页 |
5.学生层面 | 第29页 |
(三)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出现偏颇的消极影响 | 第29-32页 |
1.使教育偏离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 第29-30页 |
2.使教学违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 第30-31页 |
3.使教师阻碍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及专业化成长的顺利实现 | 第31-32页 |
四、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有的教学价值取向 | 第32-43页 |
(一)教学价值主体取向应平衡各个价值主体的利益关系 | 第32-34页 |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第32-33页 |
2.重视教师自身成长 | 第33页 |
3.兼顾家长实际需要 | 第33-34页 |
4.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 第34页 |
(二)教学价值目标取向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教学目标 | 第34-39页 |
1.道德教学 | 第35-36页 |
2.体育教学 | 第36-37页 |
3.劳动教学 | 第37页 |
4.审美教学 | 第37-38页 |
5.能力教学 | 第38-39页 |
(三)教学价值内容取向应注重人文与理性的相互渗透 | 第39-40页 |
(四)教学价值方法取向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 第40-41页 |
(五)教学价值评价取向应力求教学评价的过程性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