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流程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26页 |
·韧性的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韧性的概念与内涵 | 第12-13页 |
·韧性的溯源与发展 | 第13-14页 |
·韧性的量表与测量 | 第14-16页 |
·韧性的理论模型 | 第16-18页 |
·韧性的功能 | 第18-19页 |
·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 第19-20页 |
·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20-22页 |
·心理健康的测量 | 第22页 |
·心理健康的分类 | 第22-23页 |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区分 | 第23页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5页 |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的理论构建 | 第26-34页 |
·韧性理论剖析 | 第26-28页 |
·韧性的文化溯源 | 第26-27页 |
·韧性的心理学理论支点 | 第27-28页 |
·心理健康理论剖析 | 第28-30页 |
·国外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观点 | 第28-29页 |
·国内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观点 | 第29-30页 |
·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理论 | 第30-34页 |
·韧性与心理健康的马克思理论基石 | 第30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韧性与心理健康 | 第30-31页 |
·行为主义理论解读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的模式 | 第31-32页 |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解读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2-33页 |
·进化心理学解读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3页 |
·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3-34页 |
·从防御机制研究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4页 |
第四章 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实证分析 | 第34-47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测验方法 | 第34-35页 |
·统计方法 | 第35-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43页 |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基本数据 | 第36页 |
·大学生韧性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6页 |
·大学生韧性心理因素的性别组比较 | 第36-37页 |
·大学生韧性心理因素的城乡组比较 | 第37页 |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生活应激的缓冲效应参数估计 | 第37-39页 |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应激反应的干预效应参数估计 | 第39-40页 |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参数估计 | 第40-41页 |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学校投入与学习成效的调节效应参数估计 | 第41页 |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心态、人际与自我成长的调节效应参数估计 | 第41-43页 |
·结构方程模型 | 第43-47页 |
·直接效应:“生活应激—心理危机”和“韧性—心理危机”结构方程模型 | 第43-44页 |
·中介效应:“生活应激—韧性中介因素—心理危机”结构方程模型 | 第44-4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第47-53页 |
·讨论 | 第47-50页 |
·韧性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强势力量 | 第47页 |
·韧性资本机理:个体对抗伤害的心理免疫,个体复原成长的优势力量 | 第47-48页 |
·韧性资本效应:对生活应激的缓冲效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效应 | 第48-49页 |
·韧性资本管理:心理资本潜能的开发 | 第49-50页 |
·韧性资本评价:人性力量探索的心理手段 | 第50页 |
·建议 | 第50-53页 |
·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内在动力 | 第50-51页 |
·建立健全立体式支持系统,全面提升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水平 | 第51页 |
·推广认知心理学 ABC 理论,提高大学生韧性及心理健康水平 | 第51-52页 |
·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开展积极有效的韧性干预训练 | 第52页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校园心理帮助计划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6页 |
·本研究的结论(包括创新点) | 第53-55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5-56页 |
·本研究的展望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