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8页 |
1.4.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5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6.2 调查内容 | 第21-22页 |
1.6.3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25-29页 |
2.1 暴力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2.2 暴力产生的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2.1 生物暴力理论(biological theory of violence) | 第26页 |
2.2.2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 第26页 |
2.2.3 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 | 第26-29页 |
第三章 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现状调查 | 第29-43页 |
3.1 南华医院概况 | 第29页 |
3.1.1 医院简介 | 第29页 |
3.1.2 医院护理人员情况 | 第29页 |
3.2 医院接受调查护理人员基本信息 | 第29-33页 |
3.2.1 接受调查护理人员性别与年龄 | 第29-30页 |
3.2.2 接受调查护理人员学历与执业护理人员资格 | 第30-31页 |
3.2.3 接受调查护理人员工作年限与职称 | 第31页 |
3.2.4 接受调查护理人员工作相关培训 | 第31-33页 |
3.3 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情况调查 | 第33-37页 |
3.4 暴力发生后当事人的处理及对自身的影响 | 第37-40页 |
3.5 暴力发生后医院采取的措施 | 第40页 |
3.6 医院对暴力事件的防范与处理的管理制度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原因分析 | 第43-61页 |
4.1 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5页 |
4.1.1 不同年龄段对暴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2 不同学历对暴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3 不同工作年限对暴力的影响 | 第45-48页 |
4.1.4 防范意识的认识程度对暴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5 沟通能力意识强弱对暴力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6 暴力防范与处理培训次数对暴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7 医院环境布局以及标识清晰情况对暴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8 医院就诊流程及科室间的配合情况对暴力的影响 | 第53-55页 |
4.1.9 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55页 |
4.2 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原因分析 | 第55-61页 |
4.2.1 南华医院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 | 第55-56页 |
4.2.2 南华医院护理人员对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认知度不够 | 第56-57页 |
4.2.3 南华医院部分科室布局不合理,标识不清 | 第57页 |
4.2.4 南华医院暴力发生后缺乏完善的处理体系 | 第57-59页 |
4.2.5 南华医院各个科室间协调稍差,未达到无缝对接 | 第59-61页 |
第五章 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暴力防范策略研究 | 第61-69页 |
5.1 暴力事件防范管理 | 第61-66页 |
5.1.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 | 第61-62页 |
5.1.2 优化人力配置,合理布局,改善护理人员就业环境 | 第62-63页 |
5.1.3 建立护理人员遭遇工作场所暴力风险评估表 | 第63-64页 |
5.1.4 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 第64页 |
5.1.5 促进各科的相互协作,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 第64-65页 |
5.1.6 及时心理疏导,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 第65页 |
5.1.7 重视暴力对护理人员队伍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 暴力事件的处置策略 | 第66-69页 |
5.2.1 建立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上报机制 | 第66页 |
5.2.2 提供支持系统 | 第66-67页 |
5.2.3 纪录分析和追踪 | 第67-68页 |
5.2.4 政府和社会的应对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附件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