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淮安诗坛研究--以“望社”为中心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1-13页 |
二 研究历史回顾 | 第13-16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16-19页 |
第一章 雅集与清初淮安诗坛 | 第19-59页 |
第一节 淮安文人雅集的背景与渊源 | 第19-26页 |
一 外因背景 | 第19-21页 |
二 明社影响 | 第21-22页 |
三 历史渊源 | 第22-24页 |
四 园林胜地 | 第24-25页 |
五 交通咽喉 | 第25-26页 |
六 淮人习性 | 第26页 |
第二节 清初淮安诗人雅集交游考(上) | 第26-37页 |
一 雅集时间 | 第27-29页 |
二 雅集地点 | 第29-31页 |
三 雅集内容 | 第31-34页 |
四 食谱与经费来源 | 第34-37页 |
第三节 清初淮安诗人雅集交游考(下) | 第37-49页 |
一 交游对象 | 第37-43页 |
二 交游范围 | 第43-47页 |
三 交游费用 | 第47-49页 |
第四节 雅集诗歌的艺术特征 | 第49-58页 |
一 格律谨严 | 第49-52页 |
二 有景无情 | 第52-54页 |
三 诗风平和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二章 科举与清初淮安诗坛 | 第59-128页 |
第一节 清初淮安科举情况调查 | 第59-68页 |
一 进士 | 第59-61页 |
二 举人 | 第61-64页 |
三 生员 | 第64-65页 |
四 综合与思考 | 第65-68页 |
第二节 “山阳落籍事件”与“望社”性质 | 第68-85页 |
一 背景与缘起 | 第69-71页 |
二 山阳诸生落籍与否考辨 | 第71-74页 |
三 落籍诸生人员考辨 | 第74-77页 |
四 阎修龄落籍考 | 第77-80页 |
五 “山阳落籍事件”与“望社”性质 | 第80-85页 |
第三节 丘象升贬谪琼州及其文学创作 | 第85-108页 |
一 贬谪琼州原因考 | 第85-92页 |
二 沿途送别诗歌考述 | 第92-100页 |
三 南行交游与诗作 | 第100-104页 |
四 南贬诗歌的成就与特色 | 第104-108页 |
第四节 清初淮安诗人与博学鸿儒 | 第108-127页 |
一 淮安赴考鸿儒人数考 | 第109-115页 |
二 淮安荐举鸿儒与学术 | 第115-119页 |
三 赴考鸿儒的京师交游 | 第119-122页 |
四 淮安鸿儒的艺术成就 | 第122-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三章 家族与清初淮安诗坛 | 第128-205页 |
第一节 清初淮安文学家族的两极格局 | 第128-139页 |
一 缙绅文学家族与诗坛话语权 | 第129-133页 |
二 士人(含遗民)文学家族与淮安诗歌创作主体 | 第133-136页 |
三 两极格局的互动与消亡 | 第136-139页 |
第二节 家族收入来源考 | 第139-154页 |
一 缙绅文学家族的收入来源 | 第139-147页 |
二 士人文学家族的收入来源 | 第147-154页 |
第三节 文学家族的地方特色 | 第154-176页 |
一 文学家族与漕运 | 第154-160页 |
二 文学家族与水利 | 第160-166页 |
三 文学家族与商业 | 第166-172页 |
四 文学家族与胥吏 | 第172-176页 |
第四节 清初丘氏家族考论 | 第176-194页 |
一 丘氏家族收入来源 | 第177-178页 |
二 清初丘氏诗人考述 | 第178-182页 |
三 丘氏诗人的家族酬唱 | 第182-186页 |
四 丘氏诗人的艺术成就 | 第186-190页 |
五 丘氏文学兴盛的原因 | 第190-194页 |
附录: 清初淮安文学家族考 | 第194-203页 |
小结 | 第203-205页 |
第四章 流寓与清初淮安诗坛 | 第205-262页 |
第一节 流寓淮安原因解析 | 第205-213页 |
一 淮人好义 | 第205-207页 |
二 治安良好 | 第207-209页 |
三 商贸佳地 | 第209-211页 |
四 仕宦科举 | 第211-212页 |
五 就馆课徒 | 第212页 |
六 官员庇护 | 第212-213页 |
第二节 淮安流寓作家的交游雅集与创作 | 第213-232页 |
一 琴艺无双杨太常 | 第213-219页 |
二 富而好礼范眉生 | 第219-224页 |
三 天涯布衣蒋荆名 | 第224-232页 |
第三节 遗民领袖万寿祺 | 第232-257页 |
一 万寿祺为“望社”成员考 | 第233-236页 |
二 万寿祺寓淮期间交游雅集考 | 第236-239页 |
三 万寿祺的诗歌特色 | 第239-246页 |
四 万寿祺的诗歌风格 | 第246-253页 |
五 万寿祺对后世的影响 | 第253-257页 |
附录: 流寓人物考录 | 第257-261页 |
小结 | 第261-262页 |
余论 | 第262-264页 |
征引书目 | 第264-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