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

致谢第1-7页
提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目录第12-16页
绪论第16-2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二、曹魏文学与士风相关研究综议第17-19页
 三、选题价值、逻辑理路及论文观点第19-22页
第一章 曹魏文学与士风概说第22-70页
 第一节 曹魏文学相关概念界定第22-47页
  一、曹魏文学时限及文人划定标准第22-24页
  二、曹魏文人籍贯分布及群体聚合特征第24-29页
  三、曹魏文人属吏特征及地方家族特点第29-47页
 第二节 曹魏士风相关概念诠释第47-55页
  一、曹魏时期主要“士类”及“士风”内涵第47-51页
  二、后世对魏晋士风评议的综述第51-55页
 第三节 曹魏士风与文学“四期三变”划分说明第55-70页
  一、一期景况:择附与品鉴之风下的忠怨慷慨的诗文气骨催成期第56-59页
  二、二期之变:游艺与竞技之风下的绮丽风格的娱情作品创新期第59-61页
  三、三期之变:回归与重建之风下的文学政治功利性拓宽转型期第61-66页
  四、四期之变:疏离与游移之风下的儒道互释的玄学名理探究期第66-70页
第二章 择附与品鉴之风:忠怨慷慨的诗文风骨催成期第70-134页
 第一节 由散到聚:许下文人兴汉建功之风骤兴第70-89页
  一、许下地望与曹操人本御才之术第70-76页
  二、208年前汇聚许都的文人概况第76-82页
  三、献帝东迁推助许下崇儒忠君之风第82-87页
  四、聚许文人多怀兴汉立功的抱负第87-89页
 第二节 匡救乱世:崇尚忠直与英雄文学肇兴第89-109页
  一、乱世催成建功立业的英雄意识第89-91页
  二、曹操英雄情结和公牍文的革新第91-99页
  三、王粲《英雄记》及士人英雄文学观第99-103页
  四、孔融党人尚义精神及率性文风第103-109页
 第三节 士林品题:乡党评议风起与品鉴文学萌生第109-124页
  一、汝南月旦评及乡党鉴识人伦之风第109-113页
  二、曹操月朔评促成了评议文的骈俪化第113-119页
  三、孔融优劣论辩与人物品藻雏形初具第119-124页
 第四节 建安气骨:慷慨之风的文学精神第124-134页
  一、曹操引领“慷慨悲凉”文风第125-128页
  二、“建安风骨”系建安时代精神综述第128-132页
  三、“建安风骨”在许下和邺城的比较第132-134页
第三章 游艺与竞技之风:绮丽风格的娱情作品创新期第134-204页
 第一节 彬彬之盛:由许都迁邺城后士人创作的转型第135-156页
  一、邺下文人集团成员数目及类型考论第136-147页
  二、许下与邺下文人及文学创作比照第147-154页
  三、许下与邺下士风与文风变迁概说第154-156页
 第二节 内容新变:通艺之风促新娱乐文学创行第156-181页
  一、曹丕广求异妓促兴士人崇尚通艺风尚第157-165页
  二、曹丕与文人游宴掀起娱乐酬唱高潮第165-173页
  三、曹丕崇尚竞技及娱乐诗赋“欲丽”的盛况第173-181页
 第三节 文风新变:由慷慨质朴转向悲美嬉娱第181-204页
  一、魏复古乐与乐府俗乐雅化新风第181-187页
  二、与汉赋美刺精神迥异的抒情小赋新风第187-194页
  三、“通脱”士风促成俳谐文学的嬉娱风格第194-204页
第四章 回归与重建之风:文学政治功利性拓宽转型期第204-264页
 第一节 疫灾与哀情:曹魏文学人生意识的变迁第204-209页
  一、三国时期疫灾概况第205-207页
  二、疫灾强化文学意识第207-209页
 第二节 祥瑞与颂德:颂祝劝进谏止诗文的助兴第209-231页
  一、汉魏易代时期的祥瑞现象第209-216页
  二、帝王对祥瑞的重视和奖挹第216-218页
  三、祥瑞文学的勃兴及特征第218-231页
 第三节 劝禅和揖让:儒家“敬天”意识与文学新风第231-251页
  一、禅让:奉天圣治的基础第231-237页
  二、九锡:禅位之前的诏宣第237-241页
  三、劝禅:仁政理治的希冀第241-247页
  四、辞禅:仁德治世的自审第247-251页
 第四节 兴儒和崇文:尊儒贵学及崇文观文化贡献第251-264页
  一、曹魏三祖对儒学的态度综议第252-254页
  二、曹叡崇文观成员及文化思想第254-257页
  三、崇文馆尊儒活动及文化贡献第257-264页
第五章 疏离与游移之风:儒道互释的玄学名理探究期第264-298页
 第一节 思辨与避祸:政治风云下的士风变迁第265-276页
  一、魏初名士群:抑黜浮华、玄理萌生第266-269页
  二、正始名士群:以道解经、玄学代新第269-272页
  三、竹林逸士群:佯狂避世、谈玄远祸第272-276页
 第二节 玄思与情趣:玄理融入文学审美视域第276-286页
  一、玄学论辩:由玄学义理诠释到玄言思辨的清谈第277-281页
  二、仙心明道:由援道入儒的咏物述志到渐尚玄趣第281-286页
 第三节 玄言与寄情:避就显隐中的恣肆抒怀第286-298页
  一、嵇康:师心遣论、诗风清峻第287-292页
  二、阮籍:志气宏放、文旨遥深第292-298页
结语第298-302页
参考文献第302-310页
附录:三国文人基本信息数据表第310-331页
作者简历第3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331-332页

论文共3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初淮安诗坛研究--以“望社”为中心
下一篇:海盐话的指示代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