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具体事实和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贫困界定及其成因的理论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常人贫困观研究 | 第17页 |
·贫困对贫困主体的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特色和创新 | 第19-20页 |
第2章 贫困观概述 | 第20-30页 |
·贫困观的内涵及其要素 | 第20-27页 |
·贫困观的涵义 | 第20-21页 |
·贫困观的内容要素 | 第21-24页 |
·主要的贫困观理论 | 第24-27页 |
·两种不同视角的贫困观 | 第27-30页 |
·客位贫困观 | 第27-28页 |
·主位贫困观 | 第28-30页 |
第3章 大学生贫困观及其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机制 | 第30-44页 |
·当代大学生的贫困观 | 第30-37页 |
·总体状况 | 第30-32页 |
·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的两种取向 | 第32-35页 |
·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35-37页 |
·贫困观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机制 | 第37-44页 |
·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的贫困观的效用机制 | 第38-42页 |
·非贫困人群的贫困观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机制 | 第42-43页 |
·两种机制的相互作用 | 第43-44页 |
第4章 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贫困观的培育策略 | 第44-51页 |
·构建适宜于积极贫困观生成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44-46页 |
·构建并弘扬人文主义贫困观 | 第44-45页 |
·尊重与保障贫困人群的权益 | 第45-46页 |
·构筑适宜积极贫困观生成的内部心理环境 | 第46-48页 |
·坦然接纳贫困的事实 | 第46-47页 |
·正面应对贫困的考验 | 第47-48页 |
·校园贫困观教育的“归位” | 第48-51页 |
·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第48-49页 |
·发挥学校正面引导作用 | 第49-50页 |
·积极落实各项资助措施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附录B 贫困生现状调查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