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古菌概述 | 第11-13页 |
·古菌DNA复制基本过程与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DNA复制起始 | 第14页 |
·DNA复制延伸 | 第14-15页 |
·冈崎片段的成熟 | 第15-16页 |
·古菌的DNA聚合酶 | 第16-19页 |
·古菌的B家族DNA聚合酶 | 第17-18页 |
·古菌的Y家族DNA聚合酶 | 第18-19页 |
·古菌的复制起始蛋白Orc1/Cdc6 | 第19-20页 |
·古菌的Orc1/Cdc6的结构特性 | 第19-20页 |
·古菌的Orc1/Cdc6的生化性质 | 第20页 |
·古菌与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比较 | 第20-23页 |
·古菌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相似性 | 第20-22页 |
·古菌DNA复制机器是精简的真核DNA复制模型 | 第22-23页 |
·古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23页 |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及目标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6页 |
·材料 | 第25-28页 |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供试质粒 | 第25页 |
·酶、试剂和试剂盒 | 第25-26页 |
·抗生素及培养基 | 第26-27页 |
·PCR引物及DNA底物 | 第27-28页 |
·缓冲液及试剂的配置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36页 |
·PCR扩增反应 | 第28-29页 |
·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方法 | 第29页 |
·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29-30页 |
·蛋白样品的透析 | 第30页 |
·蛋白样品的浓度测定 | 第30-31页 |
·互作蛋白的细菌双杂交点板验证和筛选 | 第31-32页 |
·Pull-down/Western blot | 第32-33页 |
·DNA底物的同位素标记 | 第33-34页 |
·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 | 第34页 |
·DNA底物的切割/聚合反应及尿素变性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2页 |
·极端嗜热古菌Orc1/Cdc6与DNA聚合酶PolB1相互作用 | 第36-48页 |
·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细菌双杂交鉴定SsoCdc6与SsoPolB1的相互作用 | 第37-39页 |
·Pull-down/Western blot鉴定SsoCde6与SsoPolB1相互作用 | 第39-41页 |
·SsoPolB1对DNA底物同时有切割和聚合的活性 | 第41-42页 |
·SsoCdc6对SsoPolB1与DNA底物结合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三个SsoCdc6相互调控SsoPolB1的聚合酶活性 | 第43-44页 |
·三个SsoCdc6相互调控SsoPolB1的核酸酶活性 | 第44-45页 |
·SsoCdc6-3与PolB1c467的相互作用增强PolB1c467的DNA聚合活性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极端嗜热古菌ORF组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48-52页 |
·Sto ORF组基因的PCR扩增 | 第48页 |
·Sto ORF组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48-50页 |
·Sto DNA复制互作蛋白初步筛选 | 第50页 |
·Sto DNA复制互作蛋白初步筛选信息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4 总结与讨论 | 第52-56页 |
·总结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古菌复制起始向延伸阶段转化的分子耦联机制 | 第52-53页 |
·古菌Orc1/Cdc6对SsoPolB1的调节与DNA损伤修复 | 第53页 |
·古菌SsoPolB1与SsoPolB1c467在DNA底物结合和聚合活性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53-54页 |
·筛选互作蛋白的方法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