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理论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创新性分析 | 第15-16页 |
第2章 生态农业的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生态农业的涵义 | 第16页 |
·生态农业的特征 | 第16-17页 |
·多样性 | 第16页 |
·综合性 | 第16-17页 |
·持续性 | 第17页 |
·高效性 | 第17页 |
·生态农业的层次 | 第17-18页 |
·农产品生产层次 | 第17页 |
·农业产业间层次 | 第17页 |
·农产品消费过程层次 | 第17-18页 |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8页 |
·生态人类学理论 | 第18-19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农业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19-20页 |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述评 | 第21-29页 |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述评 | 第21-24页 |
·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 | 第21-22页 |
·菲律宾——玛雅农场 | 第22页 |
·以色列——无土节水农业 | 第22-23页 |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 | 第23页 |
·日本——“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 | 第23-24页 |
·国内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述评 | 第24-26页 |
·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 | 第24页 |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 第24页 |
·西北地区“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 第24-25页 |
·平原地区“生产生活循环链条”模式 | 第25页 |
·农业生态园区循环模式 | 第25-26页 |
·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撑 | 第26-29页 |
·清洁化生产技术 | 第26页 |
·食物链加环技术 | 第26页 |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 第26-27页 |
·农业科学管理技术 | 第27页 |
·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技术 | 第27-28页 |
·节水技术 | 第28-29页 |
第4章 湖北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 | 第29-34页 |
·农业发展概况 | 第29-30页 |
·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土地资源存量分析 | 第30页 |
·农业污染分析 | 第30页 |
·农业生态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需要 | 第31页 |
·充分利用农村废弃物资源的需要 | 第31-32页 |
·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 | 第32页 |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 第32-34页 |
·有利于推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 第32页 |
·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 第32-33页 |
·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 第33-34页 |
第5章 湖北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 第34-35页 |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第35-40页 |
·恩施州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第35-37页 |
·长阳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第37-39页 |
·五峰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第39-40页 |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40-43页 |
第6章 湖北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 第43-48页 |
·加强宣传引导 | 第43页 |
·科学化布局 | 第43-44页 |
·完善资金保障 | 第44-45页 |
·提供技术支持 | 第45-46页 |
·加强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建设 | 第46页 |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第46-47页 |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 第47-48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科研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