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巢湖概况 | 第10-11页 |
·地理位置 | 第10页 |
·行政建制 | 第10页 |
·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方言概况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关于体范畴 | 第12-16页 |
·普通语言学中的“体”研究 | 第12-14页 |
·现代汉语中的“体”研究 | 第14-16页 |
·汉语体标记研究 | 第16-19页 |
·汉语普通话的体标记研究 | 第16-17页 |
·汉语方言的体标记研究 | 第17-19页 |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研究 | 第19-22页 |
·巢湖方言完成体标记研究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语料来源 | 第25-26页 |
·语料来源人 | 第25页 |
·语料来源方式 | 第25-26页 |
·体例说明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巢湖方言“着”、“得”的句法语义特点 | 第27-43页 |
·巢湖方言的“着” | 第27-32页 |
·“着”的语法意义 | 第27页 |
·“着”的句法分布 | 第27-32页 |
·“着”的否定形式 | 第32页 |
·巢湖方言的“得” | 第32-39页 |
·“得”的语法意义 | 第33页 |
·“得”的句法分布 | 第33-38页 |
·“得”的否定形式 | 第38-39页 |
·有关“了1+2”的讨论 | 第39-43页 |
·普通话中的“了1+2” | 第39-40页 |
·巢湖方言中的“了1+2”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巢湖方言“着”、“得”与普通话对应成分的比较 | 第43-55页 |
·巢湖方言“着”与普通话“了1”的比较 | 第43-49页 |
·句法分布上的对应 | 第43-44页 |
·语义表达上的差异 | 第44-49页 |
·巢湖方言“得”与结果补语“掉”的比较 | 第49-55页 |
·语法意义上的对应 | 第50-51页 |
·虚化程度上的差异 | 第51-55页 |
第四章 巢湖方言“着”与“得”的内部比较 | 第55-68页 |
·句法分布 | 第55-56页 |
·语义特点 | 第56-59页 |
·对谓词的选择 | 第59-66页 |
·“着”对谓词的选择 | 第59-60页 |
·“得”对谓词的选择 | 第60-66页 |
·小结 | 第66页 |
·共现顺序 | 第66-67页 |
·否定形式 | 第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南方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佐证 | 第68-75页 |
·江淮官话中的完成体标记佐证 | 第68-69页 |
·吴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佐证 | 第69-70页 |
·赣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佐证 | 第70-71页 |
·湘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佐证 | 第71-72页 |
·客家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佐证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5-78页 |
·论文要点回顾 | 第7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5-76页 |
·论文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 | 第76-78页 |
附录:语料合作人表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 | 第8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