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一、不能犯未遂的概念及种类 | 第14-22页 |
| (一) 不能犯未遂的概念 | 第14-18页 |
| 1、域外对不能犯未遂的规定 | 第14-17页 |
| 2、国内的现状 | 第17-18页 |
| (二) 不能犯未遂的种类 | 第18-22页 |
| 1、事实不能与法律不能 | 第18-19页 |
| 2、绝对不能和相对不能 | 第19-20页 |
| 3、方法不能与客体不能 | 第20-22页 |
| 二、不能犯未遂的立法例 | 第22-25页 |
| (一) 规定不能犯未遂不可罚者 | 第22页 |
| (二) 规定不能犯未遂与未遂同等处罚者 | 第22-23页 |
| (三) 规定不能犯未遂虽可罚但可减轻处罚者 | 第23页 |
| (四) 我国不能犯未遂的立法现状 | 第23-25页 |
| 三、不能犯未遂的构成特征 | 第25-44页 |
| (一) 着手实行性 | 第25-29页 |
| 1、国外学说分析 | 第25-27页 |
| 2、我国的理论现状 | 第27-29页 |
| (二) 不可能得逞性 | 第29-32页 |
| 1、犯罪目的说 | 第29-30页 |
| 2、犯罪结果说 | 第30页 |
| 3、构成要件说 | 第30-32页 |
| (三) 不可能得逞的事实认识错误性 | 第32-35页 |
| 1、手段认识错误 | 第32-33页 |
| 2、对象认识错误 | 第33-35页 |
| (四) 行为的危险性 | 第35-44页 |
| 1、危险的概念及种类 | 第35-36页 |
| 2、危险的认定 | 第36-40页 |
| 3、我国的抉择 | 第40-44页 |
| 四、不能犯未遂的处罚根据界定 | 第44-50页 |
| (一) 域外学说分析 | 第44-46页 |
| 1、主观未遂论 | 第44-45页 |
| 2、客观未遂论 | 第45-46页 |
| 3、折中未遂论 | 第46页 |
| (二) 域内理论考察 | 第46-47页 |
| (三) 不能犯未遂的实质处罚根据 | 第47-50页 |
| 五、不能犯未遂在我国立法以及司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前瞻性完善 | 第50-59页 |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4页 |
| (二) 前瞻性完善 | 第54-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