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古代语法(文言语法)论文

《论衡》动词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11页
绪论第11-13页
第一章 动词分类研究第13-106页
 第一节 行为动词第13-30页
  1 行为动词的施动用法第13-17页
   ·不带宾语第13-14页
   ·带受事宾语第14页
   ·带关系宾语第14-17页
  2 行为动词的受动用法第17-23页
   ·受动用法概述第17-18页
   ·动词的受动用法和动词的被动式第18-19页
   ·受动用法的特点第19-20页
   ·不带宾语的受动用法第20-21页
   ·带宾语的受动用法第21-23页
     ·带受事宾语第21-22页
     ·带施事宾语第22页
     ·带关系宾语第22-23页
  3 行为动词作定语第23-29页
   ·概述第23-24页
   ·《论衡》中行为动词作定语的情况第24-27页
     ·施事中心语——行为动词的施动用法作定语第24-25页
     ·受事中心语——行为动词的受动用法作定语第25-26页
     ·同位语中心语和性质中心语第26-27页
   ·动词多级语义层猜想第27-29页
  4 行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第29-30页
 第二节 心理行为动词第30-42页
  1 概述第30-32页
  2 “感”第32-33页
  3 “好、喜、爱、乐、甘_1、嗜、虞、欢”第33-35页
  4 “恶_1、憎、疾、恨_1、恚、怨、尤、仇、嫉_2”第35-36页
  5 “畏、惧、畏惧、恶_2、怕”和“忧、恐、患、闵”第36-39页
  6 “思、冀、望、欲、愿、欲望、念、思虑、思念、思慕、甘_2、存想”第39-41页
  7 其他心理行为动词第41-42页
 第三节 言语动词第42-61页
  1 概述第42-43页
  2 “曰、云”第43-46页
   ·“曰”的用法第43-45页
     ·“曰_1”:引出话语内容第43-44页
     ·“曰_2”:说明、解释某个特定对象第44-45页
   ·“云”的用法第45-46页
  3 “谓”第46-50页
   ·“谓_1”:表示“对…说”的意义第46页
   ·“谓_2”:表示“说”的意义第46-47页
   ·“谓_3”:表示评价、判断的意义第47-49页
   ·“谓_4”:表示解释、说明的意义第49-50页
   ·“谓_5”:表示引用、转述第50页
  4 “陈、言、语、燕语”第50-55页
   ·“陈”第50-51页
   ·“言”第51-53页
     ·“言_1”带有宾语第51-52页
     ·“言_2”不带宾语第52-53页
   ·“语、燕语、告”第53-55页
     ·“语_1”第53页
     ·“语_2”、“燕语”第53-54页
     ·“告”第54-55页
  5 “号、称、名”第55-59页
   ·“号”第55-56页
     ·“号_1”:表命名语义第55-56页
     ·“号_2”:强调言语行为的语义第56页
   ·“称”第56-58页
     ·“称_1”:表评价语义第56-57页
     ·“称_2”:表陈述语义第57-58页
   ·“名”第58-59页
  6 “问、呼”第59-61页
   ·“问”第59-60页
   ·“呼"第60-61页
 第四节 助动词第61-78页
  1 概述第61-62页
  2 表可能的助动词第62-74页
   ·“能”、“耐”、“而”第62-67页
     ·NP+“能”(“耐”、“而”)第63页
     ·NP+“能”(“耐”、“而”)+VP第63-65页
     ·“能”(“耐”、“而”)的否定形式第65-67页
   ·“得”第67-68页
   ·“敢”第68-70页
     ·助动词“敢”的重新归类第68-69页
     ·“敢”的否定形式第69-70页
   ·“可”、“可以”第70-73页
     ·助动词“可”第70-72页
     ·助动词“可以”第72-73页
   ·“克”第73-74页
  3 表意愿的助动词第74-77页
   ·“欲”第74-75页
   ·“愿”第75-76页
   ·“肯”第76-77页
  4 表应当的助动词第77-78页
 第五节 比类动词第78-89页
  1 概述第78-80页
  2 表“比较”义的比类动词第80-83页
   ·《论衡》中表“比较”义的比类动词第80-83页
     ·“比_1”第80-82页
     ·“如_1”和“若_1”第82-83页
   ·《论衡》中的比较句式第83页
  3 表“相似”义的比类动词第83-86页
   ·比类动词“相似”语义和“比喻”语义第83-84页
   ·对表“相似”义的比类动词的进一步划分第84-85页
   ·关于构词法的一点联想——由表“相似”义的比类动词的细分引发的第85-86页
  4 表“同、异”义的比类动词第86-89页
 第六节 存在动词第89-96页
  1 概述第89-90页
  2 “有”、“无”第90-92页
  3 “在”、“在于”第92-94页
  4 “存”第94-96页
 第七节 作补语的动词第96-106页
  1 概述第96-97页
  2 结果补语第97-103页
   ·动词+补语第97页
   ·动词+补语+受事宾语第97-99页
   ·动词+补语+处所宾语第99页
   ·动词+受事宾语+补语第99页
   ·需要特别说明的几个词:得、见、杀第99-103页
     ·“得”第99-102页
     ·“见”第102页
     ·“杀”第102-103页
  3 趋向补语第103-106页
   ·动词+补语第103-104页
   ·动词+补语+受事宾语第104页
   ·动词+受事宾语+补语第104-105页
   ·动词+补语+处所、时量宾语第105页
   ·其他文献中趋向补语“来”、“上”、“下”、“进”的使用情况第105-106页
第二章 两类特殊动词结构研究第106-127页
 第一节 被动式第106-115页
  1 概述第106页
  2 以助词“见”为标志第106-108页
   ·“见·动”式第106-107页
   ·“见·动·于·宾”式第107-108页
  3 以“为”为标志第108-109页
   ·“为·动”式第108页
   ·“为·宾·动”式第108页
   ·“为·宾_1·动·宾_2”式第108-109页
  4 以“为…所…”为标志第109-110页
   ·“为·宾·所·动”式第109-110页
   ·“为所·动”式第110页
   ·“所·动”式第110页
  5 以“为…见…”为标志第110-111页
   ·“为·宾·见·动”式第111页
   ·“为·见动”式第111页
  6 以“被”为标志第111-112页
   ·“被·动”式第111-112页
   ·“被所·动”式第112页
  7 以“遭”为标志第112-114页
  8 小结第114-115页
 第二节 双宾结构第115-127页
  1 概述第115页
  2 间接宾语是动词相关的对象第115-120页
   ·给予类双宾结构和夺取类双宾结构第115-119页
     ·给予类双宾结构第116-118页
     ·夺取类双宾结构第118-119页
   ·作为类双宾结构第119-120页
   ·其他双宾式第120页
  3 间接宾语表示处所第120-122页
  4 间接宾语表示数量第122-123页
  5 间接宾语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第123页
  6 几个特殊的双宾式第123-125页
  7 小结第125-127页
附录1:《论衡》复音动词的结构类型第127-131页
附录2:参考文献第131-133页
科研成果第133-135页
后记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PL+V+着+NP”句式的语义辨析及生成机制
下一篇:现代汉语名词的形容词用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