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斑痣盘菌科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斑痣盘菌科的形态学特征 | 第12-13页 |
·斑痣盘菌科的经济性 | 第13页 |
·几种重要、常用的 DNA分子标记技术 | 第13-17页 |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 | 第14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 | 第14页 |
·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SCAR) | 第14-15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15页 |
·DNA指纹技术(DNA finger printing) | 第15-16页 |
·简单重复序列(SSR) | 第16页 |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 | 第16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 第16-17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斑痣盘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RAPD在斑痣盘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页 |
·ISSR分子标记及适用性 | 第17-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 一些阔叶树生斑痣盘菌科的分类 | 第21-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标本采集与整理 | 第21页 |
·显微检查 | 第21页 |
·外部形态观察与描述 | 第21页 |
·切片显微检查 | 第21页 |
·描述及拍照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1页 |
·属的特征 | 第21-23页 |
·齿裂菌属 | 第21-22页 |
·散斑壳属 | 第22页 |
·斑痣盘菌属 | 第22-23页 |
·分种检索表 | 第23页 |
·种的描述 | 第23-31页 |
·青冈齿裂菌 Coccmyces cyclobalanopsis | 第23-24页 |
·卷丝齿裂菌 Coccmyces circinatus | 第24-25页 |
·棒囊齿裂菌 Coccmyces clavatus sp.nov.新种 | 第25-26页 |
·江南散斑壳 Lophodermium jiangnanense | 第26-27页 |
·杨氏散斑壳 Lophodermium yangii | 第27-28页 |
·尖孢散斑壳 Lophodermium acutisporun sp.nov.新种 | 第28-29页 |
·喜玛拉雅斑痣盘菌 Rhytisma himalense | 第29-30页 |
·岳西斑痣盘菌 Rhytisma yuexiense | 第30-31页 |
4 斑痣盘菌科部分种的性状培养 | 第31-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1页 |
·菌株分离及纯化 | 第31页 |
·纯培养 | 第31页 |
·培养性状 | 第31-33页 |
·卷丝齿裂菌 Coccmyces circinatus | 第31页 |
·安徽斑痣盘菌 Rhytisma anhuiensis | 第31页 |
·喜马拉雅斑痣盘菌 Rhytisma himalense | 第31页 |
·悬钩子皮下盘菌 Hypoderma rubi | 第31-32页 |
·小散斑壳 Lophodermium minus | 第32-33页 |
5 散斑壳属一些种内和种间关系的 ISSR分子标记 | 第33-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菌丝的培养及干菌丝的获得 | 第33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配制 | 第33-34页 |
·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4-35页 |
·ISSR-PCR反应条件 | 第35-36页 |
·ISS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ISSR扩增结果 | 第36-39页 |
·聚类分析 | 第39-42页 |
6 结论 | 第42-44页 |
7 讨论 | 第44-46页 |
·斑痣盘菌科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ISSR技术在生物分类中的优点及适用性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图版Ⅰ~Ⅳ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