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附条件不起诉概述 | 第9-12页 |
第一节 含义及其特点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0-12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 | 第10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 | 第10页 |
三、附条件不起诉与缓刑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及司法状况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德国的附条件不起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日本的起诉犹豫和更生保护制度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我国澳门地区的诉讼程序的暂时中止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美国的延缓起诉和分流项目 | 第16-17页 |
第五节 英国的附条件警告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几个相关问题 | 第19-27页 |
第一节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一、刑罚目的的转变 | 第19-21页 |
二、刑罚折衷时代两极化的刑事政策 | 第21-23页 |
三、恢复性司法的兴起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24-27页 |
一、法律依据问题 | 第24-25页 |
二、侵犯法院定罪权的问题 | 第25页 |
三、司法成本的问题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我国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想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我国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必要性分析 | 第27-30页 |
一、我国现行的不起诉制度存在立法上之缺陷 | 第27-28页 |
二、我国现行司法资源的匮乏要求实现程序分流和诉讼经济 | 第28-29页 |
三、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改造和重归社会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2页 |
一、现行法律规定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空间 | 第30页 |
二、现行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依据 | 第30-31页 |
三、国内外检察机关实行附条件不起诉的成功实践为其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 第31-32页 |
第三节 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对象 | 第32-34页 |
一、域外实践中的做法及我国学者的观点 | 第32-33页 |
二、罪责条件 | 第33页 |
三、实体条件 | 第33-34页 |
四、程序条件 | 第34页 |
第四节 具体的操作程序 | 第34-36页 |
一、征得同意 | 第34页 |
二、审批程序 | 第34页 |
三、做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 第34-35页 |
四、宣告程序 | 第35页 |
五、关于效力 | 第35-36页 |
第五节 附条件不起诉的制约及配套机制 | 第36-37页 |
一、公安机关的复议、复核权 | 第36页 |
二、被害人的申述权和准起诉权 | 第36页 |
三、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