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路线 | 第11-12页 |
第2章 研发产业主体概述 | 第12-18页 |
·研发产业主体的基本内涵 | 第12-14页 |
·研发产业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 第12页 |
·研发产业主体与研发主体的区分 | 第12-13页 |
·研发产业主体的能力要素 | 第13-14页 |
·研发产业主体的基本构成 | 第14-17页 |
·研发型企业 | 第14页 |
·高等院校 | 第14-15页 |
·科研机构 | 第15页 |
·研发产业主体联盟 | 第15-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研发产业主体的运行机制研究 | 第18-30页 |
·研发产业主体的外包承接 | 第18-25页 |
·外包与承接外包 | 第18-21页 |
·典型领域的外包承接 | 第21-25页 |
·研发产业主体知识产权的管理 | 第25-29页 |
·研发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 | 第25-28页 |
·高校作为研发产业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研发产业主体中研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 | 第30-38页 |
·研发型中小企业促进研发产业主体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 第30-31页 |
·研发型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 第30页 |
·研发型中小企业的作用分析 | 第30-31页 |
·国外促进研发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31-35页 |
·美国小企业创新计划 | 第31-33页 |
·美国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 | 第33-34页 |
·日本中小企业研发扶持政策分析 | 第34-35页 |
·我国研发型中小企业发展瓶颈与对策分析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5章 研发产业主体与技术市场的研究 | 第38-44页 |
·研发产业主体与技术市场的关系 | 第38-39页 |
·技术市场对研发产业主体的支撑 | 第38页 |
·研发产业主体对技术市场的补充 | 第38-39页 |
·研发产业主体的主要技术交易活动 | 第39页 |
·国外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39-40页 |
·国内技术市场发展瓶颈与对策 | 第40-43页 |
·国内技术市场的现状 | 第40-41页 |
·国内技术市场的发展瓶颈 | 第41页 |
·完善国内技术市场的对策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典型国外研发产业主体研究 | 第44-51页 |
·工业设计、工程服务领域的典型研发产业主体 | 第44-45页 |
·实验室实验活动领域的典型研发产业主体 | 第45-48页 |
·美国Lilly 新药研发公司 | 第45-47页 |
·印度Ranbaxy 实验室 | 第47-48页 |
·计算机、科学技术咨询服务领域的典型研发产业主体 | 第48-50页 |
·印度TCS 和Infosys 咨询服务公司 | 第48-49页 |
·印度Wipro 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外包公司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7章 研发产业主体再造研究 | 第51-57页 |
·北京研发产业主体优势分析 | 第51-52页 |
·充裕的资金来源 | 第51页 |
·日趋合理的投资布局 | 第51页 |
·高水平的科技人员 | 第51页 |
·浓郁的研发氛围 | 第51页 |
·活跃的技术市场 | 第51-52页 |
·北京研发产业主体再造障碍与对策分析 | 第52-56页 |
·北京研发产业主体再造内因障碍与对策 | 第52-54页 |
·北京研发产业主体再造外因障碍与对策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