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邵将区方言语音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14页 |
| 零 引言 | 第14-17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 | 第14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 ·本论文所用的材料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邵将区方言的一般情况 | 第17-24页 |
| ·邵将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和交通状况 | 第17页 |
| ·邵将区的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 ·邵将区方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8-24页 |
| ·前人研究的成果 | 第18-2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 第二章 邵将区方言的声母 | 第24-66页 |
| ·声母表 | 第24页 |
| ·帮(非)组声母 | 第24-27页 |
| ·端组声母 | 第27-34页 |
| ·精组声母 | 第34-45页 |
| ·知、庄、章组声母 | 第45-51页 |
| ·其它声母 | 第51-55页 |
| ·全浊声母字 | 第55-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第三章 邵将区方言的韵母(上) | 第66-105页 |
| ·果摄、假摄、遇摄 | 第66-72页 |
| ·果摄、假摄、遇摄与今音的比较 | 第66-69页 |
| ·果摄、假摄、遇摄字今音分析 | 第69-72页 |
| ·果摄、假摄、遇摄字今音归纳 | 第72页 |
| ·蟹摄 | 第72-81页 |
| ·蟹摄与今音的比较 | 第72-77页 |
| ·蟹摄字今音分析 | 第77-80页 |
| ·蟹摄字今音归纳 | 第80-81页 |
| ·止摄 | 第81-86页 |
| ·止摄与今音的比较 | 第81-83页 |
| ·止摄字今音分析 | 第83-86页 |
| ·止摄字今音归纳 | 第86页 |
| ·效摄 | 第86-89页 |
| ·效摄与今音的比较 | 第86-88页 |
| ·效摄字今音分析 | 第88页 |
| ·效摄字今音归纳 | 第88-89页 |
| ·流摄 | 第89-92页 |
| ·流摄与今音的比较 | 第89-90页 |
| ·流摄字今音分析 | 第90-92页 |
| ·流摄字今音归纳 | 第92页 |
| ·咸摄和深摄 | 第92-105页 |
| ·咸摄 | 第92-102页 |
| ·深摄 | 第102-105页 |
| 第四章 邵将区方言的韵母(下) | 第105-141页 |
| ·山摄 | 第105-120页 |
| ·山摄与今音的比较 | 第105-112页 |
| ·山摄字今音分析 | 第112-119页 |
| ·山摄字今音归纳 | 第119-120页 |
| ·臻摄、曾摄、梗摄 | 第120-132页 |
| ·臻摄、曾摄、梗摄与今音的比较 | 第120-128页 |
| ·臻摄、曾摄、梗摄字今音分析 | 第128-132页 |
| ·臻摄、曾摄、梗摄字今音归纳 | 第132页 |
| ·宕摄、江摄、通摄 | 第132-139页 |
| ·宕摄、江摄、通摄与今音的比较 | 第132-136页 |
| ·宕摄、江摄、通摄字今音分析 | 第136-138页 |
| ·宕摄、江摄、通摄字今音归纳 | 第138-139页 |
| ·结语 | 第139-141页 |
| 第五章 声调和声调的层次 | 第141-165页 |
| ·邵将区方言的声调 | 第141-145页 |
| ·次浊上声字 | 第145-150页 |
| ·舒声促化问题 | 第150-154页 |
| ·邵将区方言的入声 | 第154-161页 |
| ·邵将区的声调与区域联盟 | 第161-163页 |
| ·结语 | 第163-165页 |
| 第六章 邵将区方言的归属 | 第165-194页 |
| ·作为南方一隅的邵将区的历史内涵 | 第165-169页 |
| ·邵将区的底层语言 | 第169-178页 |
| ·邵将区方言的归属 | 第178-194页 |
| 附录 | 第194-264页 |
| 附录1:拿口的精、知、庄、章组字 | 第194-197页 |
| 附录2:光泽司前同音字汇 | 第197-218页 |
| 附录3:邵武和平话同音字汇 | 第218-241页 |
| 附录4:顺昌郑坊同音字汇 | 第241-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4-2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69-270页 |
| 致谢 | 第270-2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271-2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