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陷胸汤治疗气阴两虚兼痰瘀互阻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24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0-18页 |
|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 ·诊断标准 | 第10-15页 |
| ·试验标准 | 第15-16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 ·一般临床资料 | 第17-18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18-20页 |
| ·给药方法 | 第18-19页 |
| ·观察指标 | 第19-20页 |
| 3. 统计学数理 | 第2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 ·心绞痛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 ·硝酸甘油用量比较 | 第21页 |
|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 ·心电图疗效比较 | 第22页 |
| ·治疗前后对CRP的影响 | 第22页 |
|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 第22-23页 |
| ·追访 | 第23页 |
| ·不良反应 | 第23-24页 |
| 讨论 | 第24-34页 |
| 1.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理认识 | 第24-27页 |
| ·斑块破裂出血致不全堵塞性血检形成 | 第24页 |
| ·冠状动脉痉挛 | 第24-25页 |
| ·脂质代谢紊乱 | 第25-26页 |
| ·炎症反应 | 第26-27页 |
| 2. 中医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第27-29页 |
| ·气阴两虚为本 | 第27-28页 |
| ·痰浊、瘀血为标 | 第28-29页 |
| 3. 生脉陷胸汤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基础 | 第29-31页 |
| 4. 生脉陷胸汤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31-34页 |
| ·调节脂质代谢 | 第31-32页 |
| ·抑制炎症反应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生脉陷胸汤临床观察表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