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成果介绍 | 第11-14页 |
一、著作 | 第11-12页 |
二、论文 | 第12-13页 |
三、关于徐特立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成果评价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徐特立教育思想 | 第17-29页 |
第一节 徐特立教育思想发展轨迹 | 第17-21页 |
一、清末到民国——萌发时期 | 第17-19页 |
二、国统区到解放区——成熟时期 | 第19-20页 |
三、建国后——深化时期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徐特立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 第21-29页 |
一、论“教授目的” | 第22-23页 |
二、论“教授原则” | 第23-24页 |
三、论“教授方法” | 第24-29页 |
第三章 徐特立语文教育思想 | 第29-62页 |
第一节 教育目标观 | 第29-33页 |
第二节 学科性质观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学科教材观 | 第35-42页 |
一、教材编写原则 | 第36-37页 |
二、教材编写方法 | 第37-38页 |
三、教材使用建议 | 第38-40页 |
四、编制“乡土教材”设想 | 第40-41页 |
附:教材编写实践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学科教学观 | 第42-53页 |
一、“读法教授”——阅读教学 | 第42-47页 |
二、“缀法教授”——作文教学 | 第47-51页 |
三、“话法及听法教授”——口语交际教学 | 第51-53页 |
第五节 课程评价观 | 第53-56页 |
第六节 教师素养观 | 第56-62页 |
一、“经师”与“人师”合一 | 第56-60页 |
二、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徐特立语文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 第62-71页 |
第一节 徐特立“诗歌教育”思想与传统“诗教”思想 | 第62-66页 |
第二节 徐特立创造教育理论与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 第66-71页 |
一、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 | 第66-68页 |
二、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 | 第68-71页 |
结束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